微信扫一扫 马上订阅 新闻爱好者小程序

熵增风险下“脑腐”现象的情绪调节与算法优化策略
作者:庞华 董雨佳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7-24  点击量:537次
【摘要】在信息社会背景下,信息获取的高度便利与社交媒体平台的算法机制虽有效满足了用户的情绪调节与认知需求,却也推动了信息传播的碎片化与内容质量的滑坡,由此催生出以“脑腐”为代表的新型认知衰退现象。个体在信息环境中持续暴露于高熵、低质内容,不仅削弱了深度思考能力,也暴露出当前媒介生态中熵增风险的现实隐忧。在情绪调节机制错位与算法推荐惯习的双重作用下,用户认知系统面临负荷上升与失调加剧的风险。因此,遏制“脑腐”现象的关键在于双向介入:一方面,个体应提升媒介素养,注重自身情感正向调节;另一方面,平台也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通过优化内容推荐逻辑、强化高质量内容供给与完善使用机制干预,逐步形成具有秩序性与多样性
    【关键词】
  • “脑腐”;信息社会;情绪调节;信息熵;社交媒体
2024年12月2日,牛津大学出版社宣布“脑腐”被选为2024年牛津年度词汇,并将其定义为“个体心理或智识状态的假定性衰退,尤指因过度观看琐碎或低质量的内容(现主要指网络信息)所导致的认知退化。此外,该词也可用于描述被认为可能引发此类衰退的事物”。2023年至2024年间,该词汇在社交媒体上的使用频率激增230%,这一现象不仅直观呈现出社交媒体平台在日常生活中渗透程度的不断加深,也进一步揭示了碎片化信息在长期输入的过程中如何加重个体的心理与情感负担,并使其逐步成为各学术领域普遍关注的核心议题。在此背景下,“脑腐”现象的形成机制,以及个体在高度算法化的媒介环境中如何有效规避其可能引发的认知衰退,不仅关系到个体的信息处理能力与媒介素养的建构,也成为继媒介成瘾研究与媒介依赖理论之后,探究数字时代信息消费模式不可忽视的重要视角。   一、智识衰退与认知退化:“脑腐”的内涵界定与概念辨析   (一)解析“脑腐”:信息社会的演进与个体认知的变迁 “脑腐”一词最早出现于1854年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的《瓦尔登湖》(Walden)一书中,该书记录了他在自然环境中践行简朴生活的经历。在书中的结论部分,梭罗批判了社会倾向于贬低复杂或具有多重解读可能性的思想,反而更偏好简单化观念的
立即购买,享受随时随地阅读的乐趣 ¥ 3.00
上一篇:数据效用与隐私保护的平衡:算法推   下一篇:

打赏

2018人打赏
全部评论 0
查看更多评论
新闻爱好者 2025年第7期 总第571期 出版时间 2025年7月 查看详细内容

Yaoyuan_lucky

  • ¥5
  • ¥10
  • ¥15
  • ¥20
  • 其他金额
支付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