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儿”的消解与重建:数字化背景下的春节仪式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2-26
点击量:1528次
- 收藏
-
微信版
【摘要】在数字化生存的背景下,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年俗仪式也经历不断转型。传统的年俗、“年味儿”正逐渐被新一代年轻人在网络环境中以新的方式重新诠释。新的年俗、“年味儿”以数字化春节仪式、电商平台的消费活动,以及社交媒体时代的春晚“吐槽”等方式,使得春节的节日氛围在数字环境中重塑。在传承春节传统仪式的过程中,重要的并非保护旧有的传统仪式,而是在适应生活变迁基础上,发扬新的仪式形式,传递传统优秀文化的内核,延续并重建代际记忆和文化认同。
- 【关键词】
- 春节;“年味儿”;仪式
当前,人们的生活已经完全嵌入互联网当中,甚至可以说互联网与现实环境共同构成了人类生存的空间。正如1995年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预言的那样,“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1]。人类的生活形态在“数字化生存”中被不断地重新塑造,中国传统年节之首的春节,也在人类转向数字化生存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
关于春节的种种习俗传承了两千多年,深植于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观念之中,承载着辞旧迎新、团圆美满的美好寓意。诸如祭祀、守岁、拜年、看春晚等仪式,营造出独属于春节的节日氛围。这些关于春节文化元素的感受逐渐成为我们对所谓“年味儿”的认识由来。[2]然而,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人们往往感叹“年味儿”逐渐变淡。与此同时,数字化仪式日益兴起,春节的节日氛围又通过线上渠道重新焕发了生机。
一、数字环境中的春节仪式实践
从仪式的起源来看,它“是远古的先民们借助一种集体性的典礼、庆祝、舞蹈等仪式活动,从而获得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和群体认同”[3]。而“仪式”与传播学的联系可以追溯到1975年,美国文化研究学者詹姆斯·凯瑞在《传播的文化研究取向》一文中明确提出了“传播的仪式观”的概念。他认为,传播的仪式观是指时间上对社会的维系,是共同信仰的创造、表征与庆
上一篇:影响的焦虑:胜迹影视媒介再现与文
下一篇:从个体想象到集体认知:社会性算法
2018人打赏
会员登陆
热门排行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