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马上订阅 新闻爱好者小程序

标志性文化景观对地方感弥合、再造与传播的路径解析
以《非遗里的中国》为例
作者:葛旭 吕若蓝 曹晶晶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2-26  点击量:1237次
【摘要】随着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人们对“地方感”的认识持续减弱,物化空间的全球相似性引起人们忧思。作为标志性文化景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地”联结的重要纽带,在地方感重塑与传播过程中具有积极意义。在媒介地理学视域下,借助《非遗里的中国》为典型案例,探讨在地方感不断消弭的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作为标志性文化景观唤起地方感的可能性,以及受众在观看和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文化节目时“媒介地方感”的增强作用,从而有助于媒介拓宽地方感再造的新思路。
    【关键词】
  •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节目;媒介地方感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最宝贵的共同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特定地域文化,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人类历史的文明与辉煌,以及人与地方之间的独特情感和联结,这种“人—地”关系在人文地理学中体现为地方感。然而,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推进,地方的内涵随之改变,现代社会通过标准化的空间生产得以发展,这削弱甚至是毁灭了地方的真实性和丰富性,带来的是作为生活空间的惯常性地方意义解体和认同消失[1],使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遭受强烈的挑战和冲击。如何再造地方感?既有研究较少关注媒介内容,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地方感的塑造作用。本文认为大众媒介构建的标志性文化景观在地方感再造和传播中凸显出积极作用,成为重塑“人—地”关系的重要载体和渠道。因此,承载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记忆的媒介内容,如文化节目,是否可以作为标志性文化景观,塑造和增强人们的地方感,让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与价值在日常生活中更可视、可感,弥合在现代化过程中消弭的地方感,便成为题中应有之义。基于此,以《非遗里的中国》为例,通过考察媒介与地方感各维度间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作为标志性文化景观所具有的要素,探索媒介内容对地方感再造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一)城市化与地方感消弭 段义孚
立即购买,享受随时随地阅读的乐趣 ¥ 3.00
上一篇:延安时期《解放日报》改版对党的新   下一篇:从“网红”到“长红”:旅游直播如

打赏

2018人打赏
全部评论 0
查看更多评论
新闻爱好者 2025年第4期 总第568期 出版时间 2025年4月 查看详细内容

Yaoyuan_lucky

  • ¥5
  • ¥10
  • ¥15
  • ¥20
  • 其他金额
支付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