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马上订阅 新闻爱好者小程序

“细菌”概念的中国化传播
以《大公报》疫情报道为例
作者:李秀云 曹芳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1-27  点击量:1296次
【摘要】“细菌”是一个来自西方的概念,近代主要通过大众报刊的传播,逐渐被国人熟悉。在传入之际,时人结合旧有知识体系将细菌理解为一种“由气化生”的有毒的虫或微生物,渐渐称之为“疫虫”“瘟虫”等;随着重大疫情期间卫生知识的传播,民众逐渐接受了“菌”的存在;进而接纳并灵活运用“细菌”这一全新表述。现以近代《大公报》三次疫情报道为例,考察细菌概念的中国化传播,这是我国国民接受现代医学概念的典型过程,改变了国人传统的疾病观念,促进了现代公共卫生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
  • 细菌;《大公报》;中国化传播
细菌学是19世纪西方医学最重要的贡献,“细菌理论的确立找到了外部原因对人体疾病的影响”[1]。Bacteria/microbe在晚清刚传入我国时被音译为巴克德利亚/埋克肉等,1908年《英华大辞典》中bacteria被翻译为“微生物、霉菌”[2]。当时对细菌的研究在西方尚属起步阶段,传入我国时结合传统医学理论,形成一种更为复杂、多元的疫病观,也经历了复杂的称谓演变。如今我们对细菌的概念早已了然于胸,但这个概念是如何被国人熟悉和接受的?近代报刊是如何传播细菌概念的?本文以《大公报》关于近代中国的三次重大疫情报道为例,通过大众报刊对细菌概念的使用,考察其中国化传播。 本文使用定量统计方法,梳理三次大规模疫情期间《大公报》对细菌概念的使用情况。首先,确定每次疫情前后共一年的时间作为考察时间段;其次,在对应时间段的《大公报》数据库中以“疫or瘟or传染or预防”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出的文章涵盖有关疫或瘟的报道、评论和科普文章,如时疫、瘟疫、防疫、春瘟等;最后将三个阶段检索出的文章进行爬取,统计其中对细菌概念的使用情况,见表1及图1. 从图表可见,1902—1903年间以“虫”和“微生物”为主,完全不涉及“菌”;1910—1911年间,“虫”与“菌”呈现一种杂糅状态,一半以上的情况使用“毒菌、霉菌、细菌”等;到1932年主要运用“细菌”,“虫”的提法完全绝迹。
立即购买,享受随时随地阅读的乐趣 ¥ 3.00
上一篇:主场外交视阈下中国国际传播效能提   下一篇:近代上海舞台艺术史料分类及其传播

打赏

2018人打赏
全部评论 0
查看更多评论
新闻爱好者 2025年第4期 总第568期 出版时间 2025年4月 查看详细内容

Yaoyuan_lucky

  • ¥5
  • ¥10
  • ¥15
  • ¥20
  • 其他金额
支付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