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马上订阅 新闻爱好者小程序

“大马新观”视域下的新闻实践教学改革
作者:王君超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1-27  点击量:1268次
【摘要】“大马新观”是在新闻传播教育中,超越专门的马新观课程的局限,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包括西方传播学在内的一些理论进行辩证的分析”。实践性是新闻传播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新闻实践教学可以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学习和升华对马新观的认识;同时,启发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与采访,思考如何用马新观回应时代的挑战,而非仅从“从理论到理论”式地提供阐释。解决新闻院系实践教学未能做到普遍化、常态化、规范化的关键,在于运用“大马新观”的理论优势和媒体融合的实践创新优势,打破“实践教学无学”的谬论。
    【关键词】
  • 马新观;新闻传播教育;实践教学;教学改革;媒介批评
一、“大马新观”:马新观教育的创新   “新闻教育改革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热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则是这一热点中更受重视的重点。”[1]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反映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新闻传播教育,理应以马新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简称)为指导,充分体现马新观的原理、立场与方法。虽然新闻传播史论、业务、批评等新闻传播课程所体现的相关内容,有别于以马新观命名的理论课程,但也应将马新观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并通过实践教学理解和丰富马新观的有机内涵,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这种教育理念,可称为创新马新观教育的“大马新观”。 “大马新观”是笔者于2020年11月28日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新闻学术研讨会暨新闻学院院长(书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论坛”广西会议上正式提出的。它是指在新闻传播教育中,超越专门的“马新观课程”的局限,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包括西方传播学在内的一些理论进行辩证的分析”。[2]用“大马新观”看待新闻实践教学改革,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将马新观贯穿于实践教学中去;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教学理解和丰富马新观的有机内涵,并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3]在新闻传播教育中贯彻落实
立即购买,享受随时随地阅读的乐趣 ¥ 3.00
上一篇:粉丝经济视角下粉丝—偶像认同机制   下一篇:论焦裕禄精神的生成机制

打赏

2018人打赏
全部评论 0
查看更多评论
新闻爱好者 2025年第4期 总第568期 出版时间 2025年4月 查看详细内容

Yaoyuan_lucky

  • ¥5
  • ¥10
  • ¥15
  • ¥20
  • 其他金额
支付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