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报》立宪运动宣传中的中国立场与译报舆论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0-30
点击量:1354次
- 收藏
-
微信版
【摘要】清末立宪运动的宣传与动员,报刊媒介是其中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1905年五大臣出洋考察前,《外交报》就以译论日俄战争后俄国立宪之必要性,与同期报刊一同掀起了媒介宣传、动员立宪的思潮。此后,至1906年清政府下诏预备立宪,再到1911年任命内阁,《外交报》对清末立宪运动的媒介宣传、舆论动员几乎贯穿了立宪运动始终。《外交报》刊发的25篇以“立宪”为主题的译论,以“从周边看中国”的视角,将亚欧各国的立宪风潮同中国立宪运动关联起来,并最终通过《外交报》这一报刊媒介,来影响、反观、助推中国的立宪运动。
- 【关键词】
- 立宪运动;《外交报》;媒介宣传;舆论
《外交报》是中国近代第一份以评述国际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报刊。[1]自1902年1月4日创刊,至1911年1月15日闭刊,《外交报》的办刊期恰恰就是清末立宪运动由萌芽、预备至高潮再至消亡的时期。《外交报》不仅是清末立宪运动的记录者和见证者,也是清末立宪运动的鼓动者、宣传者、监督者和反思者。
在1905年7月清政府遣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立宪之前,《外交报》就于第105期(1905年4月9日刊)刊发了《论俄宜立宪》一文,开始呼吁中国立宪,并于文末按语警示道:“按右言俄若改立宪政,则凡反对者,自不敢率与启衅,盖内政修明,谁敢蔑侮?外患之弥,可预知也。”[2]此后,《外交报》共于《论说》及《译报》等栏目刊发了约25篇围绕“立宪”为主题的译报论说,此25篇译报论说除译论来自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对于亚欧大陆诸国立宪风潮的观点外,还于每篇文末加著了《外交报》编译者的按语,以体现国人之于立宪运动的立场。
一、“立宪之举,其可缓乎?!”,《外交报》呼吁中国立宪刻不容缓
(一)宽松环境给以报刊论政空间
报刊媒介是传播舆论的有力武器,但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来自清政府官方的报禁一直是十分严苛的。1895年9月2日,光绪帝发布上谕:“鼓励报馆,至遍嘱劝喻绅民举行,凡臣有所陈,上谕必有增入之语,所以开民智而裕
上一篇:中国书法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下一篇:周边传播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8人打赏
会员登陆
热门排行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