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微信版
- 【关键词】
- 政务新媒体;传播技巧;短视频创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当前,互联网在我国已得到广泛普及应用。借助新技术的翅膀,新媒体的发展如火如荼。在政务新闻领域,以往的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的发展呈现“疲态”,政务传播亟待在其他新媒体中重建话语权,扩大影响力版图。短视频由于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更能抓住用户特别是青年群体的碎片化时间,近年来已成为政务机构瞄准和着力开辟的新平台、新阵地,以短视频为主要载体的政务新闻传播正呈现快速发展趋势。
一、政务短视频的创作与传播
政务短视频是指政府机构制作并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的简短视频内容,时长通常在五分钟以内,用于传达政策信息、宣传政府工作、解答公众疑问等。利用短视频这种生动、直观且易于传播的形式,政务短视频能够迅速吸引公众注意力,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和效果。
(一)政务短视频概述
1.政务短视频的产生和发展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领域有两个影响重大的内容转向,一个是由理性到感性的情绪转向,一个是由文字到图文再到视频的视觉转向,这使得音画同步、生动有趣的短视频受到大众广泛追捧的信息宠儿,成为继文字、图片、传统视频之后新兴的互联网内容传播形态,并成为仅次于即时通信的互联网第二大应用类型,政务传播乘势而上,政务短视频应运而生。
政务短视频通过构建一套创新的视听表达体系,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直观感受与强烈冲击,有效地为传统上严肃而正式的政务传播活动注入了新鲜活力与生动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国各级政府部门已在抖音平台上设立了共计2.6万个政务账号。《2020快手内容生态半年报》由快手大数据研究院权威发布,指出该平台已汇聚超过1.3万个政务号,展现了政务新媒体在快手平台上的广泛布局。各地的宣传、公安、消防、交通等部门纷纷入驻各大视频平台,短时间集聚了千万级的粉丝,并以创新性的视频内容,收获了无数关注,近期走红网络的“00后接管官方账号”便是鲜活的例子:以“中国救捞”为代表的政务视频号利用网络“迷因”,制作了简短而魔性的视频,掀起了一阵政务宣传的网络热潮。
2.政务短视频的类型
(1)从归属分,政务短视频可划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是具备专业媒体特征的政务媒体号,典型代表包括CCTV-NEWS、新华网等官方政务账号;另一类则是非专业媒体属性的机构政务号,主要以各级政府及其下属部门、下属事业单位运营的政务账号为代表。
(2)依据短视频的摄制技巧与呈现方式的不同,可大致划分为图片展示型、屏幕录制型及实景拍摄型(包括监控)、导演拍摄情景剧表演类、人物讲话采访类、重要讲话类及混剪类7类。
(3)还可以根据其主题进行如下分类:涵盖领导人活动、知识普及与醒示、国家形象塑造、政务信息公开与通报、政务人员生活展示与互动、爱国教育、榜样学习与正能量传递、轻松娱乐内容、社会新闻报道以及其他多元化主题。地方政务短视频还会有地方特色的内容。
(二)创作和传播的主要问题
目前地方政务短视频的创作和传播存在着若干典型问题,需要引起相应的重视。一是官样文章。文案中充斥着空话、套话和“正确的废话”,有营养的内容不多。二是虚假新闻。即便是政务新闻,也存在着未经核实就发出的现象,通常是为完成任务而不加筛选地网罗新闻。三是内容同质化高。视频内容“撞车”的情况较多,题材雷同,表现形式也比较单一。四是内容泛娱乐化和过娱乐化。部分视频为了博取关注,运用了过度夸张的文字、图片或视频片段,这种做法不当地削弱了新闻内容应有的严肃性和真实性。五是视觉呈现效果差、特效使用不当的问题。创作者时常把握不好新闻视觉呈现的“度”,要么不加修饰过于平淡、要么用力过猛喧宾夺主。六是传播力不足。不能切中广大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点赞、评论或转发数量过低。应该说,上述问题都与创作的理念、技巧有关系。
二、政务短视频的创作和传播技巧
(一)掌握政务短视频的“微型叙事结构”
政务短视频领域,其叙事架构鲜明地划分为两大流派:一为倒立的金字塔式,专长于即时性硬新闻的精炼呈现,聚焦于亮点与爆点的瞬间绽放;二为线性叙事,循序渐进。相较于传统媒体中广为使用的倒金字塔结构,政务短视频内的这一模式犹如被精心雕琢的微型金字塔群,每一片段皆是对整体信息的细腻拆分与即时传递,更显灵动与高效。这种拆解是对新闻六要素[5W和1H,即原因(Why)、对象(What)、地点(Where)、时间(When)、人员(Who)、状况(How)]的完全拆解,也就是“微型叙事结构”。
重庆大学的研究人员曾对超过180个样本短视频进行了分类,结果显示,在这些样本中,有102个短视频采用了微型叙事的手法,占据了总样本的56.67%,超过半数。相比之下,未采用微型叙事方式的短视频数量为78个。因此,在当前地方政务短视频的创作实践中,微型叙事结构已成为主流趋势。
短视频的常规叙事策略倾向于首先提炼并呈现情节的高潮片段,随后再遵循事件自然演进的轨迹,即从发生、发展到最终结局的顺序进行铺陈。这一叙事模式紧密贴合了受众的认知习惯,确保了故事叙述的连贯性与完整性。鉴于短视频的特殊性,其开篇的短短五秒往往成为锁定观众注意力的黄金时段。特别是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用户通过简单的上下滑动即可快速浏览内容,那些未能迅速吸引注意力的作品往往瞬间被忽略,沦为无效传播,无法触及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和流量池。因此,将信息的精髓或最吸引人的元素置于视频开头,相较于传统的叙事顺序安排,显得尤为关键。同时,这种处理方式非但不会削弱政务信息的完整传达,反而能以更加直接有效的方式强化信息的传播效果。
(二)以“我”为视角,建立人格化传播路径
视频创作的起点,显然要分析清楚的首要基本问题就是“我是谁”,然后才可能进行写作,作者的立场、观点自然就在其中了。
人格化运营的需要“立人设”,建立合适的“人设”是新媒体账号对于该账号进行拟人化设定的第一步,在信息发布的内容中保持统一的形象,展现清晰的人格与独特的标签,让用户能实际感受到账号作为“人”的存在,这样可以短时间内提高粉丝用户黏性以及粉丝与账号的互动性,以寻求准确的粉丝群体。例如“四平警事”政务抖音账号中,短视频内容的主人公一直是“董叔”,通过视频内容的传递,网友认为“董叔”是一个幽默风趣、正义有责任感的警察。还有团中央的“团团”、国资委的“小新”、消防的“蓝朋友”等。
人格化传播的外在形式也可以称为培植正面“政务网红”。在短视频的风潮中,“网络红人”崛起为特定领域的意见先锋,掌握着该领域内显著的话语影响力。
(三)炼字炼句,使用高度精练的文字
视频文案构成了用户初步把握视频核心内容的基石。一般而言,文案篇幅的延展往往意味着对短视频内在信息的更深层次揭示与阐述。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对快手平台上30个头部账号进行了深入研究,选取了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3月1日间的共计300个样本视频,并依据文案长度进行了分类统计。其中,文案精简至10字以内的政务类热门短视频数量为21个,仅占样本总数的约7%;文案长度在10至30字区间的视频占据了显著比例,高达62%,共计185个;文案长度为30至50字的视频占比约为13%,数量为54个;文案超过50字的视频占比则为12%,共有39个视频被纳入此范畴。这一分析揭示了文案长度与短视频在政务领域受欢迎程度之间的潜在关联。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头部政务号更倾向于采用10-30字及30—50字长度的文案,这两个区间内的文案能够更有效地传达短视频的核心内容。相比之下,尽管10字以内的文案选择较少,但通过分析平均点赞、评论及播放量等互动数据,发现简短文案的政务短视频因其内容的高度精炼与质量上乘,反而赢得了受众喜爱与认可。
(四)利用真情实感语言撰写文案,产生共情共鸣
请看下面一组文案:
“自食其力,盲人给不劳而获的人上了一课!你愿意为奋斗的他点赞吗?”
“队长对队员‘撂下狠话’后上演温暖一踹,后续举动却令人感动不已……”
分析所引述的文案样本,可观察到诸如“痛心”“点赞”及“感动”等富含强烈情感色彩的高频词汇频繁出现于视频文案之中。西北大学研究团队在探究头部政务号热门点赞短视频的“情感倾向”特性时,揭示出约73%的热门视频运用了情感化的话语策略。这些视频在传递榜样学习与正能量时,正面情感词汇尤为突出;而在社会新闻类短视频中,则更多地集中展现了负面词汇及强烈的情绪表达,主要聚焦于国民素质提升等议题。通过对热门点赞短视频样本的情绪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头部政务号在创作这些视频时普遍采用了情感化的内容构建方式,情感特征极为鲜明且影响深远。
(五)充分发挥好短视频声画语言的优势
地方政务短视频应尽量做到镜头语言简短、画面内容不可替代。重庆大学对180个地方政务短视频样本进行了时长分布的研究,结果显示,时长介于10秒至30秒之间的短视频占据多数,为126个,占比高达70%;紧随其后的是时长在31秒至59秒范围内的短视频,共有47个,占比约为26.11%;而时长不足10秒或超过1分钟的短视频则相对较少,总计仅7个,占比约为3.89%。综上所述,地方政务短视频的时长分布特点显著,以10秒至30秒的短视频为主流。
就平均点赞量、评论数与播放量等互动指标而言,快手APP的用户群体更青睐时长在15秒以内的短视频,这一偏好恰好契合了当前短视频平台上用户的普遍喜好趋势。
短视频短短几个镜头,怎样才能把人留住,这里有关键一招,就是使用不可替代的镜头,与之对应的是千万不要使用万能镜头。不可替代就是特指某人某物而不是替代物。
镜头语言简短,还牵涉一个剪辑问题。短视频作为新兴的互联网内容载体,其核心价值在于快速高效地传达丰富信息,这就要求制作过程中必须采用紧凑而明快的剪辑手法,以确保信息密度的最大化,即短镜头快接的方式,有学者曾统计过,政务短视频每个镜头的平均时长约3秒钟。再配合渲染情绪、烘托气氛的背景音乐和声音特效,观众的情绪在短时间内被调动和激发了起来,视觉感受、听觉感受在得到满足的同时,信息的输入量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短视频中的声音元素很多,各有其独特作用,创作者要做一个高明的指挥家,以画面语言为主,根据需要调动各种声音语言的长处,凸显短视频内容价值,形成和谐统一的声画效果。解说,其作用是对画面的说明和补充,也是推动叙事的重要方法;同期声,包括人的同期声和环境的同期声,能够使画面的现场感、真实感得到强化;音乐,“如果人的一切感情和情绪都能用话语表达出来,世界上也就不需要音乐了”,音乐在短视频中承担了抒情的功能,能有效对画面进行烘托,使人产生无限遐想。
(六)以小博大,以特创新
虽然头部的政务短视频已经占据内容构成的大类,但非头部的政务短视频并不是毫无出圈的机会,非头部力量可根据自身定位和特色选择小类内容分区,在细分受众市场精耕细作,打造小而精的内容品牌,同样具有出圈的可能。如成都天府公安短视频账号虽然发布视频总量相对较少,但是其专注于警察媒介形象的宣传和塑造,发布了多条警察形象宣传的视频并成功出圈;再如山西交警短视频账号曾集中发布过道路交通安全情况的短视频,仅仅是截取道路监控摄像头的视频,未进行过多的修饰和精心制作就发布,但是其专注于道路交通安全的警示层面,也获得较好的成绩。这对地方政务媒体的启示是:第一,强化本土特质。用本地人、本地语言讲述本地关注的政事吸引本地受众。第二,深耕小类内容细分化市场。更加窄化的内容方向,虽然意味着数量更小的受众市场,但同时也意味着更加忠诚的用户黏性。而且小类内容也可能翻转为大类内容,甚至有厚积薄发成功出圈的可能。
三、结语
笔者从新闻类政务信息的概念、特点入手,在分析新闻类政务信息传播现状和问题,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等问题的基础上,以具体案例为驱动方法,结合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对文字为主的新闻类政务信息写作技巧、短视频为主的新闻政务信息创作和发布技巧进行讲解,深入探讨政务新闻的写作方法,提出了一些方法和建议,相关内容对推动政务新闻实现好的传播效果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但并非意味着高度仿照其中的某一条组态路径就可以获得不可替代的优势,只有在路径选择中因地制宜地借鉴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才能真正为目标受众所接受。
(作者为河南广播电视台卫星频道主持人、国家一级播音员)
编校:张红玲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