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中新媒体编辑的网络化表达技巧与策略探讨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0-14
点击量:1351次
- 收藏
-
微信版
【摘要】在媒体融合战略的推动下,众多传统媒体纷纷进军互联网,建立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矩阵,新媒体编辑的工作岗位也由此产生。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有着独特的网络语言特点,本文将结合大河报·豫视频部分新媒体编辑运营的传播案例,探讨在传统媒体中新媒体编辑对网络语言把握运用的技巧和尺度,以及网络语言对新媒体传播的增益和弊端,并提出注意事项和建议。
- 【关键词】
- 新媒体;网络语言;传播语态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传统媒体所垄断的传播渠道逐渐退场,取而代之的是以社会化媒体为代表的数字化传播渠道。相应的,传统媒体宏观、严肃的表达方式也不再适合互联网时代的受众。因此,传统媒体应改变“上传下达”的传播姿态,聚焦作为新媒体传播主力的年轻人,通过年轻化的互联网表达方式,与用户实现强连接。近年来,上到人民日报、央视,下到地方媒体,在新闻文本上都出现了网络化、个性化、流行化的趋势。特别是一些网络热词、热梗,如果运用巧妙,不仅能用更精练的语言,传达更丰富的情感和内涵,而且还能和受众产生“会心一笑”的感应,快速拉近和受众的距离,让传播效果得到更大提升。
一、新媒体编辑的网络化表达策略与技巧
网络语言具有时效性特点,“来得迅猛,去得匆忙”,一些当下热度很高的网络语言,也许几个月、一两年后就会无人提起。所以对新媒体编辑而言,一方面要保持年轻化的心态,紧跟网络语言流行趋势,提升网络语言储备量是必备功课。
另一方面,作为信息传播“把关人”的编辑,也要辩证看待网络语言的使用,毕竟新闻媒体不只是信息传播的媒介,同时还发挥着社会价值导向、舆论导向的作用,因此对于网络语言,要在准确理解含义和适用语境的前提下“择优录取”。对于没有违背汉语语法、没有歪曲字词本意,幽默有趣,表达力强的网络词语,就应准确、大胆、巧
上一篇:政法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下一篇:论新媒体环境下政务短视频的创作与
2018人打赏
会员登陆
热门排行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