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视域下中华文化传播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9-13
点击量:1776次
- 收藏
-
微信版
【摘要】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民族国家保持自身独立性和统一性的政治前提和民族情感基础。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记忆和精神家园,加强中华文化传播对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时代价值。加强中华文化传播,首先是挖掘整理中华文化资源,做好符号话语储备工作;其次是深入叙事逻辑,形成独特的中华文化符号叙事体系;最后是坚持守正创新,发挥多模态表现手法优势作用。
民族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既有自己的历史生成逻辑也有内在文化基因传承。民族共同体是一个民族在历史中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1],既是一个物质以及社会生活过程形成的空间地域、经济利益共同体,也是一个精神以及文化生活过程形成的文化符号、价值认同共同体。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多民族统一国家,是一个民族共同体。当前,我国正处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期,更加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提高中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当前,随着中华民族走向富强、繁荣和发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但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需要在文化认同上下功夫,加强中华文化传播,强化历史文化记忆。
一、中华民族文化符号的多维向度
在符号学看来,人生活在一个自己所创造的符号世界之中。在这个符号世界中,任何物质都是“物—符号”的组合体,只是物质性或符号性的程度不同。也就是说,在人的世界中,纯物质或纯符号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或者是毫无意义的。在德国哲学家卡西尔看来,人是创造并使用符号的动物,符号运用能力和符号创造是人与动物的分界线。人类的存在及生活过程就是运用符号能力创造神话、语言、艺术、历史等文化活动的过程,也就是创造一个文化世界或符号宇宙的过程。对
上一篇:文化遗产的融媒体传播路径分析
下一篇:如何做好热点社会事件的网络舆论引
2018人打赏
会员登陆
热门排行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