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时钟:复媒体环境中青年群体的平台摇摆与时间感知的关系研究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9-11
点击量:2287次
- 收藏
-
微信版
【摘要】随着社交媒体逐渐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传播载体,处于复媒体环境中的用户开始自主进行社交媒体的分配性使用,这一使用行为被称作“平台摇摆”。既往有关研究多集中于摇摆需求动机分析,而鲜有对其背后“时间性”问题的深入探索。现以“时间”为切入点,采取深度访谈法探究青年群体在“平台摇摆”过程中的时间感知情况,以此来剖析复媒体环境中青年群体的时间感知特征及其发生变化的原因、影响。研究发现,“平台摇摆”刻画出青年专属的个人时刻表,形成“个性时钟”这一全新的时间感知特征。由于技术可供性差异,“媒介时间”的建构开始经历由“共性”向“个性”的变迁。多样化的“个性时钟”虽然某种程度上将青年从传统媒介
一、研究缘起
在过去的十年中,社交媒体逐渐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传播载体,其不仅体现在世界各地的用户量级,也体现在用户平台数量的选择上。特别是对于青年群体而言,他们正在浏览一个与其前辈不同的数字景观。2016年,皮尤研究中心针对五大社交媒体平台的调查发现,约56%的美国社交媒体用户使用不止一个平台[1];2022年,皮尤研究中心对10个平台的调查中,YouTube是美国青少年最常使用的平台(95%),其后依次是TikTok(67%)、Instagram(62%)和Snapchat(59%),较小的应用还包括Twitter(23%)、Twitch(20%)、WhatsApp(17%)、Reddit(14%)和Tumblr(5%)。[2]在中国,艾瑞针对常用移动社交媒体应用的调研显示,43.6%的受访用户日常使用3至4款应用,其中以微信、QQ为代表的即时通信类占到绝大比重。[3]随着技术的井喷,大量功能各异的社交媒体应运而生,让从小浸润在网络中的中国青少年很早就学会了在各类APP中“左右逢源”。中青校媒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最常使用的社交媒体是微信(95.76%),随后依次为QQ(72.25%)、抖音(65.57%)、小红书(36.50%)、微博(35.91%)、B站(34.54%)、知乎(14.42%)等。[4]在此背景下,相较于以往单一的媒体平台
上一篇:建设性新闻视角下帮办类民生新闻的
下一篇:基于数字技术的网络内容生产方式变
2018人打赏
会员登陆
热门排行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