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性新闻视角下帮办类民生新闻的实践逻辑
以山东广播电视台《生活帮》栏目为例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8-16
点击量:2193次
- 收藏
-
微信版
【摘要】建设性新闻是新闻界在数字时代应对技术变革和“负面偏向”报道而产生的,以提供积极情感引导和解决问题为目标,旨在重塑新闻业的权威性。通过具体的个案探讨帮办类民生新闻的“建设性”实践如何开展,研究发现栏目以“帮”和“办”作为行动的主线,遵循政治、文化、技术和运营四重逻辑,通过打造立体传播矩阵,全面、动态地展示了在融媒时代帮办类民生新闻或可成为媒体、政府、社会和公众之间的互动平台。
一、作为建设性新闻样式的帮办类民生新闻
建设性新闻是数字时代传统媒体应对技术变革和重塑新闻角色价值而进行的实践和理念创新。建设性新闻的理论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西方新闻理论的“社会责任论”,二是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1]建设性新闻倡导者认为当下新闻应引入积极的情感,加强正面报道,在向受众告知信息的基础上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理念与我国新闻舆论工作中“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因此,学者们从建设性新闻的历史与发展、生成逻辑与现实困境、适用性与操作性、实践与效果等面向探讨中国新闻的建设性发展,有学者认为,中国新闻实践的“建设性”探索或可为建设性新闻研究提供一种样本或范式。
帮办类民生新闻以平民视角切入,通过记者介入新闻报道,在传递信息的基础上为民众解决问题,以积极的报道引导观众情绪,与建设性新闻所倡导的理念高度统一。本文正是在建设性新闻的视角下通过个案分析探讨这一新闻样式如何在融媒时代进行“建设性”实践,其运行的内在逻辑是什么。
二、帮办类民生新闻的建设性实践策略
凯伦·麦金泰尔认为,建设性新闻仍然需要坚持新闻核心功能,比如“看门狗”“瞭望者”等,在此基础上通过积极心理学等策略的运用以生产更加全面深刻的报道以影响公众情感、谋求公共福祉和
上一篇:人工智能主播在传统广播媒体中的应
下一篇:个性时钟:复媒体环境中青年群体的
2018人打赏
会员登陆
热门排行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