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马上订阅 新闻爱好者小程序

狂欢理论视域下脱口秀节目文化价值引导的脱轨与思考
作者:朱清河 沈星宇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4-26  点击量:569次
【摘要】在泛娱乐化语境以及亚文化“抵抗”情绪充斥的当下,诸如脱口秀等狂欢类节目用“冒犯的艺术”,通过线上造势、线下路演的交互,引发了一股全民狂欢热潮,成为年轻人消遣放松的一大趋势。然而,诚如笑果“辱军”事件那样,一味追求“笑点”,让其在文化价值导向的“脱轨”边缘反复试探和不断洞穿底线,当前业已成为狂欢类节目表演失范的经典体现。基于巴赫金的狂欢理论,通过对脱口秀的话语范式、工业生产、狂欢广场的建构等方面对相关狂欢类节目进行分析,以媒介批评的角度阐幽抉微隐藏于脱口秀话语中的负面议题,反思其暴露的审美偏狭、文化催眠、群体迷思等问题,以促进脱口秀文化的向上向善发展。
一、研究缘起 在个体崛起的文化语境下,作为“舶来品”的脱口秀不断涌现出留存在中国文化土壤上独一无二的原生性,通过对当下社会情绪的精确捕捉,以及对普通人自我表达意愿的充分包容,脱口秀文化在年轻人群体中迅速走红。《脱口秀大会》《吐槽大会》等节目频出,形成综“N”代节目矩阵,最大限度地发挥IP效应,提升着受众黏性[1]。此时脱口秀已经不满足于线上制造虚拟的狂欢广场,而是将艺术转至商品消费领域,通过线下展演的方式,与观众展开面对面的“广场式”对话交流[2]。表演者以戏谑、诙谐、自嘲的语言风格,略带讽刺意味的话语内涵,上演着对现实权威的抵抗与消解。在表演者营造的句句“笑果”中,观众宣泄了负面情绪,释放了社会压力,缓解了个人焦虑。但需要引起重视的是,人们在享受狂欢的同时,往往看不见浮现的危机,以“冒犯”为前提的脱口秀表演,倘若一味追求搞笑,触碰了话语红线,输出错误的价值观,极易造成审美偏狭、文化催眠、群体迷思等问题,陷入波兹曼所说的“娱乐至死”的境地。 在社会转型和互联网深度浸透下,新媒体正潜移默化地对人们的观念塑造和价值认知产生影响。以话语符号为核心的脱口秀表演,存在“脱口而出”的负面议题,将严肃议题娱乐化,陷入低俗无序的怪圈。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文化工业、话语建构等,综合运用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探讨脱口秀表演构建怎样的狂欢广场,观众如
立即购买,享受随时随地阅读的乐趣 ¥ 3.00
上一篇:数字化场域中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新   下一篇:桂林版《大公报》抗战舆论宣传特色

打赏

2018人打赏
全部评论 0
查看更多评论
新闻爱好者 2024年第4期 总第556期 出版时间 2024年4月 查看详细内容

Yaoyuan_lucky

  • ¥5
  • ¥10
  • ¥15
  • ¥20
  • 其他金额
支付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