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马上订阅 新闻爱好者小程序

地市级主流媒体融合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基于赣州市媒体融合发展情况的实地调研
作者:谢新洲 杜 燕
来源:  发布时间:2019-10-30  点击量:30400次
【摘要】相较于省、县级媒体融合发展,地市级媒体融合呈现空心化、边缘化态势。地市级媒体融合,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媒体融合实践的快速发展,是媒体融合战略全面铺开并向纵深发展的关键一环。通过对江西省赣州市媒体融合发展情况的实地调研,从媒介内外部资源协作视角出发,对赣州市主流媒体融合发展中不同媒介资源的获取、利用及配置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并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结合当地的政策与市场环境,就如何提高主流媒体感知、整合、学习、创新资源能力,优化媒介资源配置,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如何更好地将党的声音向基层传播,成为目前我国肩负宣传工作的各级媒体机构的共同职责和重要使命。当前,我国各级媒体融合实践已“全面铺开”并向“纵深发展”。而在地方媒体融合实践中,现有的政策重点都落实到了省、县级媒体层面,针对地市级媒体融合发展在政策引导和支持上还处于“空心”地带。当下各地的地市级媒体是基于我国行政区域划分以及鼓励“地方办报”“四级办台”的历史上的方针和政策,逐渐形成的媒体机构。针对地市级媒体融合发展处于“空心”地带的困境,研究地市级主流媒体融合发展现状与问题有其特殊意义。

(一)背景:地市级主流媒体融合发展的紧迫性与特殊性

地市级媒体融合发展的紧迫性在于,相较于省、县级媒体,地市级媒体融合发展缓慢,问题较多,且当前学界及业界的关注相对较少。在具体实践中,地市级媒体融合发展面临着扶持政策及资金短缺化[1]、信息内容同质化[2]、体制机制僵硬化、人员结构老龄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地市级媒体的融合发展。

而地市级媒体融合的特殊性,一方面在于地市级媒体在我国四级媒体机构格局中肩负着承上启下的角色,是思想文化宣传的重要阵地;另一方面在于地市级媒体用户群体的差异性,不同级别的城市用户在媒介使用和信息消费习惯上有所不同。[3]因此,基于地市级媒体融合发展在政治逻辑以及市场逻辑下的特殊性,面向当前地市级媒体融合的现状及问题,提供符合地市级媒体融合发展特色的实施方案与对策建议显得尤为重要。

(二)意义:老少边穷地区媒体转型是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关键一步

当前地市级媒体融合发展,研究者多集中于地方媒体管理者及从业人员,其研究对象多集中于地市级党报与电视台,研究内容主要是:不同类型地市级媒体的战略转型与创新机制研究,现实困境与问题研究,发展策略与建议研究等。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一是当前地市级媒体融合的现状研究多为局部研究,缺乏对现状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二是问题研究多停留在表层,缺乏透彻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数据支持;三是缺乏以问题为导向的对策及建议研究,其策略研究可操作性不强,难以真正助力融合效率的提高。因此,需要学界从理论及实践层面给予地市级媒体融合发展更多关注。

媒体发展与当地社会经济水平密切相关[4],我国区域传媒产业发展呈现出非均衡的态势[5]。东南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信息化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市场化程度较高,媒介资源与生产要素较为丰富,能够较好地满足媒体融合战略对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的需求。而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信息与通信等基础设施发展滞后[6],人才流失严重[7],资源匮乏,成为融媒体快速发展的掣肘。在媒体融合战略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时期,推进老少边穷地区媒体融合发展,一是能够有效破解当地传统媒体的生存困境,为其战略转型提供方向,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达成媒介资源配置最优化;二是提高老少边穷地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弘扬地区文化与精神,掌握舆论主导权;三是媒体融合的快速发展也有助于当地党和政府对其相关扶持政策的宣传与落实工作,例如西部大开发政策、老区扶持政策、精准扶贫政策等。通过思想宣传与舆论渗透,发挥新媒体凝聚社会共识优势,充分调动当地社会各界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形成攻坚合力。

(三)问题的提出、理论框架与方法

“一城多媒”[8]是影响地市级媒体快速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不同媒体为争夺有限资源,在市场机制不健全、制度设计不完善的前提下,难免出现恶性竞争,形成“囚徒困境”的局面,资源利用率难以实现最大化,导致资源浪费。这也成为探讨地市级各主流媒体融合发展可能性的现实基础。

本文基于地市级主流媒体融合发展的紧迫性与特殊性,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融媒体发展对媒体融合战略向纵深发展的特殊意义,以赣州市为样本,对当地宣传管理机构及主流媒体融合发展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

1.构建地市级主流媒体融合发展分析框架

当前我国媒体融合研究进路主要围绕“技术—市场—政策”向前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均是围绕着政治逻辑、技术逻辑与市场逻辑而展开。[9]通过回溯媒体融合的历史可以发现,技术触发了社会信息秩序的转变,而市场与政治逻辑相互平衡共建了信息资源的社会分配制度。[10

首先,媒体融合实际上是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战略转型,隶属于企业战略管理的范畴。从这一视角出发,媒体融合就是传统媒体为应对信息环境的变化,在政治逻辑与市场逻辑的调节下,对媒介资源的重新获取与优化配置的过程。因此,影响媒体融合的核心因素便是媒介资源配置问题。媒介资源的外延十分广泛,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媒介资源的类型不同,包括媒介信息资源、组织资源、技术资源、用户资源[11]、物质及人力资源[12]等。结合地市级主流媒体的实地调研情况,本研究将重点关注媒介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用户资源以及人力资源。

其次,在信息技术快速更迭的背景下,媒体融合战略并非是一个静态的、阶段性战略,而应该与时俱进,随信息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管理模式,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动态能力理论是当前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中较为流行的一个理论主张,具体指通过“整合、构建、重置公司内外部资源的能力,以适应快速的环境变化”[13]。

因此,结合以上观点,本文从媒介内外部资源协作视角出发,对地市级主流媒体融合发展中媒介资源的获取与配置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并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结合地市级媒体当地的政策与市场环境,就如何优化媒介资源配置提出对策建议。

2.样本选择与研究方法

样本选择遵循典型性和重要性并重的原则,选取江西省赣州市作为调研目标,赣南地区既是革命老区,也是客家文化的聚集地。全市共辖14个县级行政区,2018年户籍人口总数为981.46万,是江西省人口基数最大的地级市。2018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2807.24亿元,在江西省各地区生产总值排名中位列第二,但由于人口基数较大,其人均GDP在全省排名末位,全省13个国家级贫困县中赣州市占了7个。虽然赣南地区肩负着沉重的历史负担,经济社会资源有限,但随着《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赣州市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时代机遇。本研究选择赣州市作为调研对象,一方面是因为赣州能够反映出老、少、边、穷地区媒体融合发展的普遍情况;另一方面,由于赣南地区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水平,在媒体融合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更具有代表性。对赣州市主流媒体及相关管理部门的深入调研,有助于揭示地级市媒体融合发展的现实情况和突出问题。

为全面、深入了解赣州市主流媒体融合在媒介资源获取及配置上的现状及问题,本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及访谈的方法。调研单位包括赣州市委宣传部、赣州市网信办、赣州市文广新旅局、赣南日报社、赣州广播电视台、客家新闻网等。调查问卷主要涵盖两方面内容:一是赣州市媒体发展现状调研问卷,旨在获取赣州市互联网及本地媒介资源的基本数据,由赣州市委宣传部及相关管理部门填写。二是赣州市级媒体及媒体融合建设效果调研问卷,效果问卷又分为AB两卷,分别针对媒体从业人员及当地群众。其中,针对媒体从业人员对赣州市主流媒体融合建设效果的评价以及职业满意度问卷调查,共收回电子版问卷144份,针对当地群众对本地媒体及新媒体的使用情况和评价的问卷调查,共回收电子问卷188份。在访谈对象的选择上,本研究分别从媒体、政府服务、文化旅游三个方面出发,通过对调研单位管理层、实际工作层以及当地用户层三个方面的人员进行访谈,共计访谈20人。其中,管理层访谈人员共计7人,侧重点在于媒体融合的整体方案及规划,包括相关机构的组织形式、经营管理模式等;实际工作层共计访谈13人,焦点在于三家主流媒体融合发展的具体实践,包括线上线下的媒介产品、服务、活动策划等。

 

二、赣州市主流媒体融合现状

 

目前,赣州市主流媒体呈三足鼎立态势,由赣州广播电视台、赣南日报社以及客家新闻网共同承担党和政府的思想宣传及新闻舆论工作。其中,赣南日报社从2015年起成立新媒体中心,2017年新媒体中心改名为新媒体编辑部,从20191月起,赣州晚报停刊并全面转向融媒体,结束了日报、晚报和新媒体部各自为政的局面。赣州广播电视台是2014年由赣州广播台和电视台合并而成,在职人数最多,人员结构复杂,自2015年起,尝试从体制机制、平台建设、技术升级等方面入手推进融媒体发展。客家新闻网最早是《赣州日报》的一个网站,后单独拆分并在此基础上筹建而成,成为全国重点新闻网站,相较而言,因成立时间最晚,历史遗留问题少,人才队伍较为年轻,媒体融合进程较快。三家主流媒体内部融合进程快慢不一,围绕平台、技术、信息、人才等,在媒介资源获取与分配方面各有侧重。

(一)平台搭建:为实现媒介资源整合提供基础

为应对信息环境的变化,赣州市三家主流媒体一方面借助“微博”“微信”“今日头条”“抖音”“澎湃新闻”等新媒体平台,共建新媒体传播矩阵,基本实现了各平台之间信息内容的传播共享。

另一方面,或引进融媒体系统平台,或自建基础机房,各主流媒体期望建成集信息采集、生产、分发、交互、分析于一体的地市级媒体版的“中央厨房”,为实现媒介资源的聚合及转换提供技术平台。例如,赣州广播电视台计划自主建设并分三步实现“中央厨房”的设计与功能,第一步已经完成了赣州网络台APP和基础硬件的建设;第二步预期在原有技术架构基础上进行升级和改造自建“赣州云”;第三步计划将不同的“云端”结合起来,打通不同运营商用户的使用功能与服务。而赣南日报社则与北京太极技术公司合作自建基础机房,建设“中央厨房”全媒体采编平台,目前基础机房已搭建完成,下一步计划进行技术升级,加入用户互动、政府服务和电子商城,同时增加视频系统和记者定位功能,加强与县级媒体从业人员的沟通与联系。与前两家主流媒体相比,客家新闻网采用了“轻资产”模式,即通过引进第三方融媒体系统平台“津云”,进行媒体融合的探索与实践,从而规避技术自主建设资金投入大的问题,而将重点放在新媒体产品的设计与内容生产等方面。三家主流媒体依据自身优势资源,通过不同的策略选择,推进融媒体的技术平台建设。无论是新媒体传播矩阵还是融媒体技术平台,已基本完成搭建,将传统媒介资源与新媒介资源聚合在一起,但还未涉及媒介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

(二)媒介产品:聚集媒介信息、技术与用户资源

媒介产品的生产是媒介经营活动的基础,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当地主流媒体能够以媒介产品的形式较好地聚集媒介信息资源、技术资源以及用户资源。首先,三家主流媒体能够较好地利用新闻采编权,围绕当地党政宣传以及本地特色文化,充分挖掘本地信息资源,设计媒介产品与服务。其次,当地主流媒体能够有意识地将媒介用户转变为内容提供者,提高用户资源参与度,扩大了信息来源与内容生产能力[14]。

客家新闻网创新性采用“H5+定制服务”的模式,通过H5技术加强用户参与,扎根本地特色文化,如为赣州市纪委定制了系列个性化H5互动媒介产品,“好家风在我家——客家门匾的秘密”H5媒介产品,就是整合了媒介技术、信息与用户资源于一体。门匾文化是客家文化的一个代表,每一个门匾代表一个姓氏,通过挖掘姓氏背后的廉政故事,以爷爷给小孙子讲故事的形式,通过H5呈现出来,吸引当地群众寻找自己姓氏背后的廉政故事。而《赣南日报》则更多地发挥党报作用,从2017年开始策划“主题诵读”,以十九大报告、总书记重要讲话、红色故事、红色家书等主题内容为主,每天一篇,邀请全市党员参与内容生产,以音频形式呈现。赣州广播电视台在其时空赣州网页上设置了“爆料”一栏,鼓励当地群众通过热线电话或留言方式提供新闻线索,并由记者负责核实、跟进及深挖,加强与当地群众互动,提高用户参与度。

(三)人力资源管理:打通考核机制,促进人才转型

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方面,为加速推进传统媒体人向新媒体转型,调动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三家主流媒体积极制定各种考核管理办法推动媒体融合进程。一是取消传统媒体记者身份,打通考核机制。例如,《赣南日报》为了增强采编人员的全媒体意识,保证稿件的质量和创新,制定了《赣南日报社(集团)全媒体采编部门考核细则》,从制度上培养记者的媒体融合意识。二是优化考评机制,提高采编人员积极性。例如,《赣州广播电视台宣传质量考核办法》《赣南日报社(集团)全媒体采编部门考核细则》——记者见报、见网稿件积分办法,《客家新闻网技术部岗位考核办法》《客家新闻网新媒体部岗位考核办法》等一系列考核办法的颁发,将新媒体内容生产与产品服务的数量、质量与岗位绩效、薪酬体系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仅明确各岗位的工作职责,而且建立健全采编审流程、发稿规范、绩效量化管理等。三是推出爆款新闻奖励办法,鼓励采编人员创新实践。

 

三、赣州市主流媒体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地市级传统媒体进行战略转型的过程中,媒介资源的获取和配置利用问题是影响地市级主流媒体融合效果的关键问题,而媒介资源的配置与内外部环境的调适对媒介战略转型至关重要。因此,在对赣州市主流媒体融合现状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赣南地区当地的政策与市场环境,以不同媒介资源的获取、利用及配置为框架,分析赣州市主流媒体融合发展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流失严重,新型人才引进难

媒介人力资源是媒介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15],在媒体融合的进程中,传媒业人才发展陷入困境。首先,受行业形势影响,大量媒体人离职,人力资源流失严重。通过对赣州三大主流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满意度调查发现,有超过四分之三的从业人员认识到行业人员流失严重的问题。通过访谈进一步发现,造成地市级主流媒体从业人员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业人员所承受的工作压力与收入不对等。在问卷调查中,92.25%的从业者认为薪酬福利水平较低是人员流失的最主要原因,而工作压力过大被认为是次要原因。虽然包括《赣南日报》、广播电视台在内的主流媒体已经对考核机制、绩效机制进行了改革,但是,由于当前本地区事业单位薪酬总量受到经营情况和市委宣传预算层面控制,工资仍旧低于市同级事业单位,从业人员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二是媒体行业环境发生变化,从业人员对主流媒体发展前景丧失职业信心,缺乏安全感。在调研中,造成人员流失的第三个原因就是从业者对自己所在单位以及媒体发展前景没有信心。

其次,行政激励机制下,无法充分调动现有从业者的积极性与创新性,难以满足媒体融合转型对人才的新需求。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从业者年龄结构偏大,对新媒体不敏感,学习动力不足,人才转型遭遇瓶颈。

再次,地市级媒体职业经济、社会地位下降,难以吸引符合媒体融合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在访谈中,媒体管理层及工作实践层的从业人员普遍反映,与当年传统媒体兴盛时期相比,当前在与社会、经济各部门进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明显感知职业地位降低,缺乏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此外,受制于有限的编制名额与财政预算,媒体机构很难吸引真正掌握新媒体传播规律与技能的人才,尤其是技术型人才,与互联网公司的薪酬待遇相差悬殊。

(二)另起炉灶,未实现资金与技术资源利用最大化

当前,赣州市及所辖县级媒体或另起炉灶、自主建设融媒体系统,或引进第三方系统平台,同一地区缺乏统一的技术规划。其中,赣南日报社与北京太极合作自建了全媒体采编系统,客家新闻网引进“津云”作为融媒体底层技术架构,而赣州广播电视台则计划分步自主建设“赣州云”融媒体系统,而“赣州政务云”则由华为与电信共建,“前端”APP则依托阿里云进行系统维护和运营。而与此同时,赣州市所辖县域又分别采用了《江西日报》“赣鄱云”以及江西广电的“赣云”融媒体中心系统,最终形成目前“赣州云”“津云”“赣鄱云”“赣云”“华为云”“阿里云”以及自主建设全媒体采编系统等多个融媒体技术系统平台共存的局面。

各融媒体系统之间的实质性差别并不显著,多为重复性建设,造成资源浪费,更为突出的问题是这些融媒体系统彼此之间互不相通。例如,“赣州政务云”由华为和电信共建,其功能与服务无法在不同运营商用户之间形成互通。而融媒体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形成中央、省、市、县各级媒体机构在思想宣传与新闻舆论工作上相通相融,让党中央的声音能够更好地到达基层群众,因此技术标准的统一和相融是必要条件。

同时,融媒体技术系统的研发、升级与维护均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另起炉灶、自主建设融媒体技术系统对地市级媒体将形成较大的资金压力,资金投入不足,技术融合也难以为继。

(三)信息内容同质化,内外部资源缺乏互动

受“一城多媒”现状的影响,地市级各主流媒体面对同一信息源、用户源、广告源,竞争较为激烈。首先,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各主流媒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以各自融合为主,造成平台的重复性建设,导致内容的大量同质化,形成资源浪费。在调研中发现,三家主流媒体各自都有新媒体中心,并且均围绕当前热门的第三方平台建立了传播矩阵,由于地市级媒体新闻信息资源有限,三家主流媒体作为党媒,在内容上难有差异。通过对比《赣南日报》《赣州晚报》、赣州发布、赣州网络台等四个微信公众号文章,发现内容同质化严重,其标题内容重复率高达50%以上。平台的重复性建设,造成媒体资源浪费。

其次,对媒介资源的配置利用缺乏与当地政策和市场环境的互动,信息资源利用与外部政策资源以及市场资源缺乏有效嫁接,内外部资源利用率不高。主要表现在,当前赣州主流媒体传播力和影响力难以走出当地范围,与赣南地区作为赣粤闽湘通衢的关键节点城市地位不相匹配,未充分将媒体融合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另外,在街头访谈中获悉,当地群众对本地信息及服务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医疗、教育、政务等社会公共服务领域。而当前主流媒体对本地信息的内容生产与传播,仍主要围绕党政新闻展开,难与用户形成互动。

 

四、赣州市媒体融合对策与建议

 

面对快速变化的信息环境,如何保持地市级主流媒体的竞争优势,是当前媒体融合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动态能力理论就是要解决在动态变化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如何不断保有核心竞争优势的问题,其核心是强调修正、整合及重新配置企业组织内部与外部资源以应对快速变化环境的能力。[16]从该理论出发,赣州市主流媒体融合发展应抓住赣南苏区振兴战略带来的时代机遇,通过提高主流媒体的动态能力,使得不同媒介资源的获取、利用及配置达到最优,并与外部政策和市场环境及时匹配,通过资源配置与动态能力之间的协作,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实现地市级主流媒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对于动态能力的具体内涵和维度,尽管不同学派之间视角不同,但其共同点基本可以归纳为“感知、整合、学习和创新能力”[17]。“以市场为导向的感知能力”是动态能力的首要构成要素[18],通过对赣州市的实地调研发现,主流媒体的感知能力尚可。在访谈中,管理者及业务骨干都明确能够感知到“国家政策风向的转变”及“市场机遇”,即媒体融合逐渐向纵深发展。但是,感知能力只是低阶能力,只有实现进阶能力的转化,才能保证持续竞争优势。而赣州市主流媒体在“整合资源能力”“组织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方面还有所欠缺,因此,笔者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赣州市主流媒体融合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一是以产品为突破口提高整合能力,实现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地市级媒体,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媒体融合在相关政策、技术、人才、机制等方面遇到较大困难。在调研过程中,主流媒体管理者对于资金、技术、体制问题的诉求较大,认为媒体融合是需要高投入的战略,而这些问题在当前都难以快速解决,因此,融合发展的推进速度也较为缓慢。在资源获取难度高的情况下,为推进融合实践工作,可以通过调整现有资源的配置模式来提高资源利用率。

一方面,通过媒介产品的形式将媒介信息资源、媒介技术资源以及用户资源等进行有效融合,从小处入手,基于现有媒介资源,在媒介产品及服务创新方面下功夫,推动融合发展。另一方面,融媒体技术系统虽“四处开花”,但系统间缺乏互动。在实地调研中,部分主流媒体管理者与技术骨干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可以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减少对融媒体技术的高投入。在访谈中,技术骨干说道,“虽然,当前各主流媒体采用的是不同的融媒体技术系统,但是就底层架构而言是相同的”,这就为不同融媒体技术系统的交互提供了可实现的技术。可以通过特定节点技术以及定制技术服务将各“云端”打通,并就统一的融媒体技术系统进行升级、维护及运营,以节约成本,提高资源效率。

二是通过建立跨地区、跨领域的专业人才流通与内部培训机制,提高组织学习能力,满足地市级融媒体对人才的新需求。媒体行业的变化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更为多元化、专业化的需求。而对赣州市等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的地市级来说,新媒体人才,尤其是新媒体技术人才的引进以及长期的物质保障工作难度较大,因此主流媒体的转型主要依靠原有传统媒体人才的转型。因此,在资源有限且短期内难以突破体制机制桎梏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建立省—市—县新媒体专项人才流通机制和内部培训机制组织跨地区、跨领域的学习,以缓解人才资源匮乏的压力。

一方面,通过跨省、省—市、市—市、市—县的人才流通,或引进新媒体人才,或让内部人才走出去,进行跨地域的交流、学习;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聘请跨领域的专家、学者以问题为导向对内部人才进行讲授,主流媒体就能够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组织内部学习,提高从业者的整体学习及创新能力,将获悉的新知识、新模式运用到产品与服务创新中去。例如,客家新闻网实施了“走出去,请进来”+“青蓝结对”的人才培育机制。不定时选拔骨干力量去北方网等媒体融合实践先进的地方学习,其民生栏目《我有料》就是从龙虎网学习后进行改造升级的,同时聘请名教授、专家等到客家新闻网授课,还通过“青蓝结对”的方式,进行内部培训,每周五下午定期开课,每期主题不同,采用自愿报名的方式,让“有经验的人做师傅、没经验的人做学生”,人力资源部对学习成果进行跟踪问效,以防止培训流于形式,并结合学习反馈改进培训课程设计。

三是在政策与市场环境调节下,盘活内外部媒介资源,提高创新能力。针对赣州市主流媒体融合的现实问题,扎根本地特色,以提供公共服务为突破口,在当前阶段,紧紧围绕精准扶贫,不仅为对口县以及当地群众提供及时、精准的新闻信息,同时也为群众提供多元化、高质量、个性化的信息产品及服务。同时,结合赣南地区在区域地理位置上的特殊性,充分发挥空间结构优势与区域辐射能力,利用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包括革命历史、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等,通过建立特色数据库,发展大数据产业,实现信息增值服务业务的开发,将媒介资产转换为盈利手段,反哺融媒体发展,以此建立地区品牌,扩大当地主流媒体在区域范围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林喦,郑婉瑶.论地市级“一城多媒”现状的有效改革: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战略转型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403):68-72.

2]柯泽,李红斌,尹勇,刘权锋.媒介转型背景下的同质化问题以及考核评价体系研究:来自对重庆地方媒体的调查报告(上)[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003):104-109+152.

3]张天莉.不同层级城市,不同媒介使用[J].广告大观:综合版,20112):22-24.

[4]向志强,黄盈.中国传媒产业区域非均衡发展实证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1606):77-86+108.

[5]吴信训.中国东西部传媒经济的失衡及其对策[J].新闻记者,20041):30-32.

[6]张毅.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缓慢、差距扩大[J].调研世界,20046):41-42.

[7]王煜洲.老少边穷地区交通人才本土化培养途径探究:以四川三州为例[J].交通企业管理,20142906):75-76.

[8]林喦,郑婉瑶.论地市级“一城多媒”现状的有效改革: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战略转型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403):68-72.

[9]林如鹏,汤景泰.政治逻辑、技术逻辑与市场逻辑:论习近平的媒体融合发展思想[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2311):5-15+126.

10]郝建国.媒体融合的三重逻辑及其走向:以上海报业集团的组建实践为例[J].理论探索,20146):92-96.

11]张君浩,谢誉元.新媒体时代下电视媒介资源的融合与竞争[J].当代电视,20139):62-64.

12]明安香.新闻大战还是媒介大战?——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新闻媒介资源配置[J].新闻界,19936):4-6.

13]宁烨,樊治平.知识能力:演化过程与提升路径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30.

[14]蔡雯.资源整合:媒介融合进程中的一道难题[J].新闻记者,20099):18-21.

[15]张立勇.媒介资源管理是媒介战略管理的核心因素[J].新闻传播,20067):66.

[16]罗珉,刘永俊.企业动态能力的理论架构与构成要素[J].中国工业经济,20091):75-86.

[17]Winter S G.Understanding dynamic capabiliti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10):991-995.

[18]罗珉,刘永俊.企业动态能力的理论架构与构成要素[J].中国工业经济,20091):75-86.

(谢新洲为北京大学新媒体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杜燕为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在读博士)

编校:王志昭 

上一篇:论媒体融合的主体   下一篇:新媒体是直觉媒体

打赏

2018人打赏
全部评论 0
查看更多评论
新闻爱好者 2024年第3期 总第555期 出版时间 2024年3月 查看详细内容

Yaoyuan_lucky

  • ¥5
  • ¥10
  • ¥15
  • ¥20
  • 其他金额
支付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