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马上订阅 新闻爱好者小程序

对话自我:数字自我哀悼中的人内传播与情感疗愈
作者:王穗子 姜 红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4-26  点击量:579次
【摘要】数字哀悼是生者与逝者之间的对话,也是个体与他者的情感联结。然而,网络空间中出现了生者悼念自我“死亡”的特殊哀悼实践,指向个体内向的对话与情感体验。基于对话自我理论,以豆瓣小组“网络公墓”中“哀悼”自我的帖子为例,揭示数字自我哀悼的动因、人内传播过程以及个体的情感体验。研究发现,个体出于疗愈自我的情感需要“建墓”,意象化地埋葬过往情感;自我在数字自我哀悼中卷入媒介,生成时间、空间面向的多重“自我立场”开展人内传播;数字自我哀悼的人内传播过程帮助个体转化负面情绪,最终实现情感疗愈。
表1 广告回避影响因素线性回归分析 网络时代,人类的生命在媒介时空延伸,线上哀悼成为寄托哀思的新方式,是生者与死者对话的延续。线上哀悼的核心是哀悼者的情感状态及变化[1],是生者的情感“自愈”。数字技术使生者提前面对自己的“死亡”成为可能,社交媒介中有这样一群哀悼自己的发帖者,他们在线上空间建造“给自己的墓”,就算社区内无人应答也不断更新帖子。当线上哀悼的主客体都是生者本人时,“自我”就成了这场对话的唯一主角。他们为何哀悼自我?在哀悼中如何与自己对话?呈现了个体怎样的情感体验?这是以往线上哀悼研究未触及的问题。本文用“数字自我哀悼”指代数字时空中身为生者的用户为自己“建墓”的媒介实践。基于对话自我理论,试图揭示数字化生存中个体“自我哀悼”的人内传播过程及其情感体验。   一、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   (一)理论框架:对话自我理论 对话自我理论,是赫尔曼斯在20世纪90年代描述的关于自我建构与发展的一种可能。赫尔曼斯从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的主我与客我理论和米哈伊尔·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中汲取灵感。詹姆斯是区分主体自我(I)和客体自我(me)的先驱。其中,主我是作为认识者的自我(self-as-knower),是经验的能动加工者;客我是被认识的自我(self-as-known
立即购买,享受随时随地阅读的乐趣 ¥ 3.00
上一篇:小红书自媒体广告回避现象及影响因   下一篇:媒介进化视域下政策传播研究的演进

打赏

2018人打赏
全部评论 0
查看更多评论
新闻爱好者 2024年第4期 总第556期 出版时间 2024年4月 查看详细内容

Yaoyuan_lucky

  • ¥5
  • ¥10
  • ¥15
  • ¥20
  • 其他金额
支付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