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马上订阅 新闻爱好者小程序

短视频平台中新农人的身份建构
以10个新农人抖音号为分析样本
作者:王一岚 马莹莹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4-09  点击量:608次
【摘要】“三农”短视频是现实乡村空间与网络虚拟空间互动关系的重要展现,“失语”的农民由被动的他者叙事转变为主动的自我表达,新农人被重新“看见”。在此过程中,新农人完成了自我的身份建构。但不可否认的是,迫于平台的规训、网络群体传播的压力,新农人的身份建构出现了主体性的迷失、本我的割裂、身份的物化等异化现象。通过案例分析,从个体的身份、关系的身份、共同体身份三个层面探析新农人在短视频平台中如何构建身份认同,及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异化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短视频作为媒介化农村的重要表象,给农民的自我表达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农民不再是一个被动的受众群体,而是成为可以表达和行动的主体,实现了从“为弱者的传播”到“弱者的传播”的转变。通过媒介赋权,新农人在互联网上获得了价值认同和价值实现。然而,在此过程中,新农人为了吸引粉丝,实现流量变现,在迎合受众的同时,也出现了异化现象。这正是本研究的出发点。 (一)短视频与身份认同、异化研究 认同(identity)是现代社会心理学中的概念,它涉及我是谁或我们是谁、我在哪里或我们在哪里的反思性理解[1],它是对“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认可”[2]。身份认同是个体的自我定义,是主体对于“我是谁”这一问题的回答。它不仅包含个体或群体意义上的“我认为我是谁”,而且包含在人际和群际交往中“我的行为显示我是谁”[3]。人们对于自我的思考和定义往往会通过媒介向外传播,身份由此形成,认同也在其过程中实现。 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新型视听媒介是身份认同实践的新方式[4]。短视频的出现,为个体的自我呈现提供了新的传播路径,自我表达不再局限于书写,也可以是视听,个体可以借助视觉传播和身体叙事以实现自我形象的鲜活表达。学者尹金凤、蒋书慧通过网络民族志和深度访谈的方法,从同一性和差异性维度研究网络短视频生产中乡镇青年的身份认同建构路
立即购买,享受随时随地阅读的乐趣 ¥ 3.00
上一篇:国际话语权视域下的“媒体+”路径   下一篇:从“超文本文学”到“超媒体文学”

打赏

2018人打赏
全部评论 0
查看更多评论
新闻爱好者 2024年第4期 总第556期 出版时间 2024年4月 查看详细内容

Yaoyuan_lucky

  • ¥5
  • ¥10
  • ¥15
  • ¥20
  • 其他金额
支付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