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马上订阅 新闻爱好者小程序

“苦难中开花”:黄河文化形象的媒介记忆及其再生产
作者:张淑华 王子健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4-09  点击量:571次
【摘要】基于黄河文化形象的媒介记忆关乎对黄河的认知以至对民族的认同。历史地看,诗词、歌曲、绘画、电影所呈现的黄河文化形象,既指向苦难记忆,亦能够唤起抗争记忆、根魂记忆,彰显出黄河文化“风雨压不垮,苦难中开花”的内涵张力。公共传播语境下,通过延伸记忆之场、强化人文叙事、诠释当代价值,以在形式、内容、意义三方面进行媒介记忆再生产,有助于增益黄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在新时代深入人心、焕发光彩。
作为“百川之首”“四渎之宗”,黄河是中华民族的符号象征和华夏儿女的情感寄托。厚植于亦诞生自黄河流域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富有影响力的重要一环,源远流长又生生不息。历史地看,从古代的诗词,到近现代的歌曲、绘画、电影等,媒介是使黄河文化成为跨越时空之集体记忆的关键,影响着黄河文化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有鉴于此,将作为媒介记忆的黄河文化形象置于历史的坐标轴,探究其在不同媒介建构下的表征特点及与现实情境的关联,不仅有助于省思黄河文化的意义内核与时代价值,亦能够为在公共传播语境中进行相应媒介记忆的再生产提供经验启示。   一、作为媒介记忆的黄河文化形象   在日常文化中,记忆是关于既往信息、知识、情感等的集束。记忆的建构与传播不仅涉及收集、存档,也包括唤起、激活。若要记忆保持活力,便需不断施与调节、修复、流通、“补救”,使之循环并整合于新的记忆。否则,记忆则会出现惰性,滑向短暂、衰微甚至失忆。[1] (一)媒介记忆:以媒介为主导的集体记忆 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将对记忆的考察引向社会范畴,认为人们正是在社会中才能够获得、回溯、识别并定位记忆——社会中存在着“一个所谓的集体记忆和记忆的社会框架;从而,我们的个体思想将自身置于这些框架内,并汇入到能够进行回忆的记忆中去”[2]。集体记忆指向共同体成
立即购买,享受随时随地阅读的乐趣 ¥ 3.00
上一篇:黄河文化的内涵与周边传播探赜   下一篇: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黄河文化研究的

打赏

2018人打赏
全部评论 0
查看更多评论
新闻爱好者 2024年第4期 总第556期 出版时间 2024年4月 查看详细内容

Yaoyuan_lucky

  • ¥5
  • ¥10
  • ¥15
  • ¥20
  • 其他金额
支付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