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马上订阅 新闻爱好者小程序

微视角·微记录:“他”视野中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以《追梦中国》为例
作者:钟欣颖 田佳欣 张 戌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3-06  点击量:724次
【摘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播出的《追梦中国》为每集5分钟左右的微纪录片,共20集。该纪录片通过20位来自异国他乡的追梦人讲述自己在中国的追梦经历,利用微视角,展现平凡人对梦想的理解和追求,将主人公的梦想与中国梦相融合。影片从一个个鲜活的在华外国人的故事和视野中,更多元、立体地展现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追梦中国》从叙事策略、国家形象建构、传播范式这三个方面展现了以国家为主题的微纪录片的创新制作。
纪录片是国家的相册,被称为“高品格的文化”,具有其他影像无法替代的文化意义、沟通功能和史料价值,它用真实的镜头记录人们社会生活的各种具体形象,用世界语言讲述人们易懂的故事,是具有天然优势和真实感召力的文化产品,非常适合成为国家威望的形象化载体。[1]微纪录片《追梦中国》从“他”视野中构建了中国国家形象,让世界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有助于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国形象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与传播。   一、叙事策略:小叙事构建大题材   以国家形象为题材的纪录片,大多会表现宏大的主题、用正式的旁白进行讲解,风格上多追求磅礴的气势和恢宏的立意,内容则多是在讲一些重大事件。《追梦中国》虽然从片名来看像是与传统国家主题纪录片无太多差异,但其叙事手法却有很大的创新,通过20位海外人士在中国的追梦故事来映射主题,展现从个人梦到中国梦的升华,以小见大,多元化呈现了中国的国家形象。 (一)“小”人物拉近观众的心理距离 在当下的全球传播中,一个个平凡小人物的个体命运更能够在跨文化传播中触达人心,串联各国民众的共同记忆。[2]因此,《追梦中国》在选择20位主人公时,既考虑到人物的多样性、典型性,又从“小”人物入手。法伊萨、叶海亚、马可贝雷依、米兰达、马万等,每一个鲜活的个体,都是所属地区、行业、城乡、性别的群像代
立即购买,享受随时随地阅读的乐趣 ¥ 3.00
上一篇:视觉符号传播视角下国潮创意的文化   下一篇:植绿还是漂绿?企业环境话语的生产

打赏

2018人打赏
全部评论 0
查看更多评论
新闻爱好者 2024年第4期 总第556期 出版时间 2024年4月 查看详细内容

Yaoyuan_lucky

  • ¥5
  • ¥10
  • ¥15
  • ¥20
  • 其他金额
支付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