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马上订阅 新闻爱好者小程序

非遗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传播逻辑与文化传承
作者:徐竟涵 王赫玺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2-07  点击量:1016次
【摘要】非遗微纪录片,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文化事象、传承主体在微纪录片的形式下进行叙事建构的文化影像志。借助于影像人类学对特定社群文化的研究与表述能力,表达出具有丰富文化描述和理论阐释价值的影像文本。从叙事策略、传播逻辑、文化传承三个不同侧面出发,以影像人类学的视角,分析微时代下非遗微纪录片生产、传播、延续的路径。
移动视频作为一种迎合时代发展的产物,它不仅符合了人们不断变化的观看习惯,还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新的观看方式,其以迅速崛起的姿态成为主流的传播方式。根据CNNIC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网络视频和短视频的用户规模分别达到10.44亿和10.26亿,用户使用率分别达到96.8%和95.2%。[1]这些社会趋势和行为明确地证实了“微”时代和微文化的到来。 微纪录片作为微文化样态下的产物,相较传统纪录片更加契合当代社会多元化、碎片化、快节奏的特性。关于微纪录片的概念厘定,有学者认为: “微纪录片应是指依托于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媒介,适应网络化传播的时间较短、篇幅有限,但是能够以小见大,进行多种艺术尝试的纪录片作品。”然而,在阐述媒介形态嬗变的同时,不可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在这一媒介转型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非遗作为一种“活态文化”,不仅代表着文化传承的连续性,承载着历史记忆、价值观念和社会认同,其同样在日益成熟的纪录片制作中逐渐成为一类稳固的要素。同时,非遗借由传播建立起一种具备明确观念以及受众认同的文化空间,为文化遗产的价值建构创造了可能性。[2] 在“纪录片+”的题材融合创新模式下,基于微纪录片的形式表征,以“非遗”项目作为表现主体和审美对象的非遗微纪录片,生产出以人类学理论为依托的非遗影像志文本与趣味性、互动性、话题性强的纪录
立即购买,享受随时随地阅读的乐趣 ¥ 3.00
上一篇:“想象的共同体”:策展视域下的红   下一篇:传播逻辑与文化实践:短视频平台中

打赏

2018人打赏
全部评论 0
查看更多评论
新闻爱好者 2024年第4期 总第556期 出版时间 2024年4月 查看详细内容

Yaoyuan_lucky

  • ¥5
  • ¥10
  • ¥15
  • ¥20
  • 其他金额
支付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