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马上订阅 新闻爱好者小程序

在线隐私倦怠研究综述:驱动因素、影响效应与研究展望
作者:林碧烽 谢兴政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1-12  点击量:887次
【摘要】由于隐私泄露事件层出不穷和隐私保护具有复杂性,在线隐私倦怠日益成为社会普遍现象,不利于个体信息安全。对在线隐私倦怠的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信息系统用户的隐私行为和态度。基于在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在线隐私倦怠相关文献,梳理在线隐私倦怠的概念,发现在线隐私倦怠会受平台信息环境及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和人格特质、隐私威胁经历、用户技能与素养及自我效能等内部因素的影响,且在线隐私倦怠会对个体的行为和认知产生作用。
互联网就像双刃剑般地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个体在享受互联网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信息被泄露和滥用的风险。尽管在隐私被侵犯或泄露的初始阶段,用户会加强对在线隐私的关注,并试图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但大量的统计报告显示大部分个体采用的方法无法有效地保护个人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人们产生放弃隐私保护的想法,并逐渐形成对在线隐私保护的疲倦态度,即“在线隐私倦怠”。由此可见,深入探讨在线隐私倦怠的成因,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业已成为新闻传播学科亟待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学界当前对在线隐私倦怠的研究仍然较为有限,无法为政府管理部门、平台和用户的决策提供较好的智力支撑。鉴于此,本研究以中国知网检索CSSCI期刊来源论文和Web of Science检索SSCI和SCI期刊来源论文为样本,全面分析在线隐私倦怠的概念源流、前因和后果,并提出前沿展望,希冀为后续研究提供研究思路。 一、在线隐私倦怠的概念界定   关于倦怠的研究最早出现于临床医学领域,主要是指个体主观的、不愉快的疲劳感觉,包含了持续时间、不愉快性和强度等维度。而后,这一概念被不同领域的学者采用,以人力资源管理为例,职业倦怠是指个体无法应对因高要求或大工作量而带来的压力时的心理反应[1]。倦怠主要包含两种形式:生理倦怠和心理倦怠。前者主要描述个体的生理能力或身体状态的下降,后者则反映
立即购买,享受随时随地阅读的乐趣 ¥ 3.00
上一篇:博物馆文化传播活动中的媒介偏向研   下一篇:封面人物·李秀云

打赏

2018人打赏
全部评论 0
查看更多评论
新闻爱好者 2024年第4期 总第556期 出版时间 2024年4月 查看详细内容

Yaoyuan_lucky

  • ¥5
  • ¥10
  • ¥15
  • ¥20
  • 其他金额
支付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