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马上订阅 新闻爱好者小程序

《申报》华盛顿会议报道与国家意识建构研究
作者:马雅成 谢庆立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1-12  点击量:685次
【摘要】大众传媒能够进行意识建构,促进国民形成想象的共同体。基于报刊原始资料,从媒介社会学的视角,考察《申报》对一战后华盛顿会议的报道。研究发现,《申报》在报道中强调国家主权、呼吁国民责任、维护国家形象,意在凭借大众传媒手段建构国家意识。而《申报》对国家意识的建构受制于当时国际形势、国内社会与传媒自身三者的结构性束缚,《申报》国家意识建构的动力正是来源于这种结构性的压力。
中国国家意识是指长期以来形成的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族共同体意义上的国家的认同。[1]近代以来,中国人的现代国家意识是在西方列强的不断冲击中逐渐生成的。19世纪40年代以来涉及中外关系的事件,尤其是中西冲突所带来的民族屈辱,为现代国家意识的形成提供了动力。这一时期出现的报刊是人们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通道。它对国际事件的报道能够聚焦国民的注意力,引导大家共同关注特定的议题,从而促成国家想象的共同体。一战后的华盛顿会议作为巴黎和会的继续,具有非常大的研究价值。近代最有影响力的《申报》对此作了全面报道。本研究通过梳理1921年7月—1922年2月《申报》的新闻,聚焦《申报》对华盛顿会议的有关报道,探究《申报》如何通过国际报道建构国家意识这一问题。   一、《申报》关于华盛顿会议的报道   1921年11月12日到1922年2月6日,华盛顿会议召开。此次会议又称太平洋会议,参加的国家有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葡萄牙和中国。会议旨在解决限制海军军备和远东太平洋利益冲突两大问题。尽管中国问题是会议的中心议题之一,但中国提出的几项议案基本都被否决。此外,在美英调解下,中日还就山东问题进行了会外谈判。日本被迫交还了前德国胶州租借地,但保留了许多特权。 《申报》关于华盛顿会议的报道,最早出现在19
立即购买,享受随时随地阅读的乐趣 ¥ 3.00
上一篇:克里木战争期间恩格斯自荐为英国《   下一篇:“四力”相融 讲好新时代兰考故事

打赏

2018人打赏
全部评论 0
查看更多评论
新闻爱好者 2024年第4期 总第556期 出版时间 2024年4月 查看详细内容

Yaoyuan_lucky

  • ¥5
  • ¥10
  • ¥15
  • ¥20
  • 其他金额
支付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