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马上订阅 新闻爱好者小程序

跨越知识壁垒:中共建党前后对工农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
作者:商建辉 朱家琪
来源:  发布时间:2023-12-12  点击量:674次
【摘要】十月革命之前,马克思主义在知识群体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但是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传播对象的工农群众却因文化水平以及阅读和学习能力有限难以加入这场声势浩大的传播浪潮。以“宣传立党”的中共在诞生之前就意识到马克思主义传播是启蒙与动员工农群众的不二之选,马克思主义如何突破知识壁垒,实现其在“下层”的扩散?建党前后的中共提供了解决方案:利用口语媒介,深入工农群众;组织谈话、会议、演讲和纪念活动;利用印刷和电子媒介创新传播方式;成立学校、俱乐部等专门的平民教育机构,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铺平了道路。
以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为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由“早期译介阶段”跨入“广泛传播阶段”已成为学界的共识①。当“十月革命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书本上的学说变成活生生的现实”,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逐步接受并向工农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②,但彼时他们所用的传播媒介主要是报刊书籍等大众媒介。众所周知,大众传播单向性强,需要受众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水平。因此,在马克思主义落地生根的早期阶段,大众媒介只起到了“传”的中介作用,未能发挥“播”的“扎根”作用。“播”即马克思主义从小众(先进分子)走向大众、从知识精英到社会中下层民众的“落地”过程③。建党前后的中共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案。   一、“针对性”交流:角色融入与深入工农的交谈   中国共产党人发现,在中国“用文字宣传社会革命,只能宣传到一般学生,多数无产阶级还是宣传不到的”。因此,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号召青年学生要走进工农生活,用“口”的宣传和“身”的行动影响工农④,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的扩散。在马克思主义对工农的“面对面”传播过程中,能否在语言和行为上融入工农群众、使其认可传播者的角色,对传播效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正如法国学者德布雷认为,身体作为一种实践介入与具身交往的物质性媒介,能够在共识达成、关系转圜与行动促发中发挥重
立即购买,享受随时随地阅读的乐趣 ¥ 3.00
上一篇:报刊出版与阶层统合:论中国共产党   下一篇:新闻媒体公信力建设的问题与路径探

打赏

2018人打赏
全部评论 0
查看更多评论
新闻爱好者 2024年第4期 总第556期 出版时间 2024年4月 查看详细内容

Yaoyuan_lucky

  • ¥5
  • ¥10
  • ¥15
  • ¥20
  • 其他金额
支付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