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马上订阅 新闻爱好者小程序

影像中的符号建构与文化精神传播
——以电影中“黄河”“太行”“嵩山”符号作为考察对象
作者:李 娟
来源:  发布时间:2023-11-21  点击量:673次
【摘要】中国电影在表现黄河与家国情怀、文化想象、个体命运等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影像话语体系。这些影像对于“黄河”符号进行艺术化呈现,使民族文化品格释放出无限能量与魅力。以“太行”为代表的影像符码成为英雄叙事的重要载体,电影借助这些重要载体将文化品格内化为观众的心灵支点与归宿,并将其作为个体记忆印刻于精神世界,进而在集体记忆与社会记忆的范围中发挥影响力。“嵩山”的媒介叙事是借助影像形成的关于嵩山的文化记忆,是在文字、影像与实景等媒介中被书写的过程,同时也成为观众接受、阐释与理解的过程。电影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需要有意识地将地理标识转化为民族文化符号,将民族的价值追求和文化品格融入其中。民族的文化精神某
符号作为一种集体记忆的载体,其信息的记录、建构、沉淀与凝结是一个相互渗透与交织的有机整体。文化符号是一个时空交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共同体,而集体记忆在文化符号的建构、认同、传播等程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电影往往通过叙事,借由文化地理空间呈现特有的影像话语符号,从而在人文地理与地域形象共生之中建构与传承特有的文化精神。本文选取蕴含“黄河”“太行”“嵩山”等地理空间与文化符号的电影作品,考察电影叙事与集体记忆、文化精神之间的联系,分析如何通过调整表意形态而形塑文化符号的媒介价值,以期勾勒影像叙事建构自身话语与文化记忆过程中的多维面向。   一、影像叙事中“黄河”符号的话语建构   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成为凝聚民族情感与文化记忆的纽带,黄河文化蕴含的文化品格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与力量之源。中国电影中的“黄河”通过影像共享的意义结构,连接起接受主体与影像中的话语模式,延展出历史与个体的镜像表达,让观众对影像中“黄河”产生主体意义的认同,从而完成文化记忆的跨时空传递与文化精神传承。例如,音乐纪录电影《大河唱》以音乐人苏阳为线索,以记录电影的写实镜头呈现了陕北说书人、秦腔剧团团长、花儿歌手和皮影艺人等人物的生活状态,用中国艺人的故事展示时代的变迁,探究传统与当下交织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电
立即购买,享受随时随地阅读的乐趣 ¥ 3.00
上一篇:中国科幻电影话语体系的突破与建构   下一篇:身份认同与中原文化在东晋的传播

打赏

2018人打赏
全部评论 0
查看更多评论
新闻爱好者 2024年第4期 总第556期 出版时间 2024年4月 查看详细内容

Yaoyuan_lucky

  • ¥5
  • ¥10
  • ¥15
  • ¥20
  • 其他金额
支付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