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马上订阅 新闻爱好者小程序

基于文化间性的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维度与路径研究
作者:阴雅婷 方宇森
来源:  发布时间:2023-10-19  点击量:669次
【摘要】文化已成为国家形象叙事框架能否成功的关键,文化间性是多种文化之间对话交往的前提条件,从主体间性到文化间性再到“转文化”间性是国家形象传播的内在诉求。国家形象是基于文化间性理论意义生成的、多元主体参与的多维框架体系。本文基于文化间性、转文化理论,从中国国家形象传播中的“自塑”“他塑”“间性”等维度,研究了挖掘中华文化元素、拓展泛媒介化空间等文化间性视域中的中国国家形象传播路径。
主体间性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的一个代表性研究范式,其认知基础是主体性,主要研究完整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指的是“自我”与“他者”各个主体之间是交互对等的关系,同时,多元主体也可以作为多种声音,共存于同一个共同体之中。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1]。”马克思的交往观建立在生产性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指的是交往主体在现实社会关系中的交往行为。哈贝马斯认为,主体性只有在“自我”与“他者”之间的交互关系中才能得以体现,即以交往理性构筑起主体间共同的内核,最终达成共识,从而克服了工具理性的作用与影响。   一、文化间性与国家形象   文化之间的主体间性即文化间性既是一种精神交互,也是一种物质交互。在胡塞尔、巴赫金、加达默尔所提出的相关理论基础上,哈贝马斯提出的“文化间性”概念强调,文化之间的差异与互动,并且通过文化之间的交往互动,达成新的意义构建。[2]在某种程度上,文化间性就是主体间性问题在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其凸显了多元文化的差异性和间性特质,并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包容、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以自我文化与他者文化的“杂语”共存、相互交流和永恒对话为旨归。 长期以来,在跨文化交往过程中,主体性思路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跨
立即购买,享受随时随地阅读的乐趣 ¥ 3.00
上一篇:全媒体时代时政报道“出圈”策略研   下一篇:算法社会公共领域的风险生发与规避

打赏

2018人打赏
全部评论 0
查看更多评论
新闻爱好者 2024年第4期 总第556期 出版时间 2024年4月 查看详细内容

Yaoyuan_lucky

  • ¥5
  • ¥10
  • ¥15
  • ¥20
  • 其他金额
支付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