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马上订阅 新闻爱好者小程序

媒介赋权与农民主体性再发现
以新型农民培育平台“云上智农”为例
作者:贺子宸 王旭冉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5-15  点击量:2551次
【摘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可或缺的基本原则,然而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农民主体性具有一定程度缺失。数字乡村建设语境下媒介赋权对破解“农民主体性缺失”这一困境被寄予厚望。以“云上智农”为研究对象发现,媒介通过搭建资源流通渠道、再造公共空间激活文化建设、重塑乡村共同体,有助于农民激发自主权、提升主动性、引导受动性、提升主体意识。农民主体性发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自构”和“他构”增强农民主体意识,激活农民自主选择、自我创作、自在交往的内生动力,同时也要警惕“媒介中心论”对农民主体性的再次忽略。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乡村要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数字乡村建设不仅要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更要利用新媒体赋能农民,以现代化思维重塑村民主体性,推动当地村民将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有机融合。通过改变生活在乡村的人,进而改变乡村的社会结构,让乡村真正融入现代社会。   一、问题提出: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性的相对缺失   “三农”问题的关键突破口在于“农民主体性”如何提升。[1]谁来建设乡村、振兴乡村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无论从现实层面还是理论层面来看,农民都处于乡村振兴的客体,其主体性遭致一定程度的遮蔽。 从现实层面来看,受行政逻辑的支配、市场供给不平衡以及个体发展欠缺等因素影响,部分农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主体性缺失。首先,权力贫困使得农民政治主体性缺失。[2]其次,城乡资源要素不均使得农民经济主体性缺失。再次,现代观念对乡村文化的冲击使得农民文化主体性缺失。最后,从农民自身来看,其思想观念上受小农经济的长期影响难免带有保守性和狭隘性,以及“撤村并村”下村庄出现“半熟人化”结构,部分被合并的村民自然在资源配置和公共事务参与上处于“失语”的状态,阻碍了主体意识培育。 从理论层面来看,较多研究基于现代化和发展主义视角
立即购买,享受随时随地阅读的乐趣 ¥ 3.00
上一篇:智能手机使用与新农村社区居民社会   下一篇:从GPT看AGI的本质突破:传媒业新挑战

打赏

2018人打赏
全部评论 0
查看更多评论
新闻爱好者 2024年第4期 总第556期 出版时间 2024年4月 查看详细内容

Yaoyuan_lucky

  • ¥5
  • ¥10
  • ¥15
  • ¥20
  • 其他金额
支付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