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马上订阅 新闻爱好者小程序

“公益”与“共意”:社交网络时代的公益众筹研究
作者:袁爱清 吴思嘉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5-15  点击量:1224次
【摘要】公益众筹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社会救助的重要使命,成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基于对社交网络场域中公益众筹的实践逻辑考察,分别从宏观视域层面解答公益众筹何以可为与何以可能的问题,从社会资本视角探讨求助者所采取的非正式策略,从社会偏好理论考察参与者的内在动力机制。为实现公益众筹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应当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的治理格局。
一、问题缘起   在社交网络时代,传统公益事业迎来了变革的重要契机,通过不断催生新技术、新平台、新模式,构建“互联网+”的新型救助模式——公益众筹,即个人或非营利组织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大众发布公益筹款项目,以达到“涓滴汇成江河”的目的[1]。公益众筹作为“人人公益、指尖善意”的社会风气向导,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社会救助的重要使命,在现阶段的中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因此,当前迫切需要立足新时代国情,将公益众筹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加快合法性建构,扫清隐含于公益众筹背后的风险,以提升国家社会救助水平。   二、社交场域中公益众筹的实践逻辑考察   (一)宏观视域下公益众筹的空间环境 (1)制度支持:公益众筹何以可为?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健全,在养老服务、医疗保障等方面依然存在许多不足。因此,公益众筹在现阶段承担着社会救助的重要使命,具有凝聚社会力量、强化共同情感、营造道德风气的作用,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就目前而言,公益众筹的“野蛮生长”也带来了诈捐、诈骗、信任缺失等方面的问题,加强公益众筹的合法性建构以规避公益众筹的法律风险成为当下的重要命题。2016年9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其中第23条规定,“慈善组织通过互
立即购买,享受随时随地阅读的乐趣 ¥ 3.00
上一篇:突破、挑战、对策:数字记忆工程的   下一篇:“守村人”:乡土社会守望者的角色

打赏

2018人打赏
全部评论 0
查看更多评论
新闻爱好者 2024年第4期 总第556期 出版时间 2024年4月 查看详细内容

Yaoyuan_lucky

  • ¥5
  • ¥10
  • ¥15
  • ¥20
  • 其他金额
支付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