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马上订阅 新闻爱好者小程序

情绪识别与共识凝聚:主流媒体在网络公共事件中的舆论引导
作者:李钢 郭静 董小菲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4-20  点击量:1003次
【摘要】如何在社会转型、媒介变革等多重压力下,凝聚社会共识是新时代中国亟须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尤其是对承担舆论引导职责的主流媒体而言,更是重大课题。现以“陈某某被顶替上大学事件”和“丰县生育八孩女子事件”为实证案例,将主流媒体解构为中央媒体、市场媒体、本地媒体三类,运用内容分析法,探析不同类型主流媒体在网络公共事件中的时机把握、策略运用等微观操作对凝聚共识的影响,以期对政府、媒体、公众等共识建导主体有所启示。
媒介技术的发展,导致了舆论场域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用“大舆论场”概念进行了重要论述。“随着新媒体快速发展,国际国内、线上线下、虚拟现实、体制外体制内等界限愈益模糊,构成了越来越复杂的大舆论场,更具有自发性、突发性、公开性、多元性、冲突性、匿名性、无界性、难控性等特点”。[1] 如何在“大舆论场”中更好地凝聚社会共识,不少学者和业界专家进行了研究。丁柏铨[2]对“大舆论场”的形成、特点及在此背景下舆论引导难度陡增的缘由和应对策略进行了论述。王世雄等[3]提出,随着媒体环境的社会化加深,多层化的结构和多样化的交互增加了社会舆论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社会意见不同。张林[4]在总结了算法推荐技术对信息场景的重新建构后,提出算法推荐高度仿真的“拟态环境”“泛娱乐化”的致瘾机制等会引发共识难题。 除媒体变革对凝聚共识带来的挑战,学者们还进行了对策性研究。许科、龙波等[5]从共识建导的三个主体即舆论主体、媒体及政府入手,提出网络共识再造的五点策略建议。杨龙飞[6]指出构建网络意见共同体,提升主流媒体话语竞争力,培育成熟网络公民,保障公民网络利益表达等,有助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认同与社会共识。黄琳城[7]从传播学中的“拟态环境”出发,通过分析重庆“打黑除恶”行动中媒体的“桥梁”作用,提出了政府利用媒体在群体舆论中建立共识机制的具体渠道、措施等。 既
立即购买,享受随时随地阅读的乐趣 ¥ 3.00
上一篇:新中国公益广告发展史研究的几点思   下一篇: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日报网粮食报道调

打赏

2018人打赏
全部评论 0
查看更多评论
新闻爱好者 2024年第4期 总第556期 出版时间 2024年4月 查看详细内容

Yaoyuan_lucky

  • ¥5
  • ¥10
  • ¥15
  • ¥20
  • 其他金额
支付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