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马上订阅 新闻爱好者小程序

基于网络场景下老年群体的情感符号表达
作者:鲁宇飞 刘宗元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3-27  点击量:1117次
【摘要】在当代网络场景下媒介手段发生了重要变化,使得情感符号的表意距离得到延伸,情感符号信息的发出、传送、接收已经克服了时空界限。现代老年人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抑或是较为封闭的村镇,依靠邻里互动及血缘关系的社交已不能满足老年人迫切的时代参与感与获得感。通过对符号化过程的梳理,从符号的意义生成与情感表达的角度出发,基于老年群体的个性特点分析其情感符号表达的障碍,为网络场景下老年群体情感符号表达探索解决路径,致力于帮助老年人提升时代归属感、获得感和自我价值感,走出网络情感表达的窘境。
当代符号学是传统符号学语义分析精神和现代科学综合化总趋势下的产物,这种跨领域式的融合使它具有新的表现形式与功能作用,成为一种独立且辐射范围广的新学科。在此框架下的情感符号学也迫切需要以科学技术为工具结合当下现实环境的专业理论基础,帮助处于网络使用边缘化的老年人群体走出网络情感表达的窘境。   一、情感符号及相关理论   (一)符号化产生 从古至今,符号一直是我们表达感情、感受和储存记忆、知识的主要方式。对于符号化的开端,艾柯认为是在“表现与内容相关”时出现。符号产生于表现,只要有“表现”就存在被表现的内容,这些内容就会携带一定意义,就已经是符号了。即如果人们的感情作为“表现物”时,那么其“物载体”一旦用来表达感情就成为情感符号。符号学理论发展中期,布拉格学派的穆卡洛夫斯基提出,符号化应该包含两个阶段:“前符号实践”(presemiotic praxis)及“符号功能”(Mukarovsky 1978:56)。即在符号化的人类文明出现之前,为获取物质的纯实践活动不具有符号意义。[1] 当符号并入社会学范畴时,研究符号化的形成过程必然要讨论其重要属性——能指和所指。“能指”即社会中的人们通过表情语言或动作行为实际传达出的内容,是符号表情达意的方式途径;“所指”即是被“能指”所代称的客观内容
立即购买,享受随时随地阅读的乐趣 ¥ 3.00
上一篇: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属性、内涵   下一篇:竞技、对抗与化解:社交媒体风险事

打赏

2018人打赏
全部评论 0
查看更多评论
新闻爱好者 2024年第4期 总第556期 出版时间 2024年4月 查看详细内容

Yaoyuan_lucky

  • ¥5
  • ¥10
  • ¥15
  • ¥20
  • 其他金额
支付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