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马上订阅 新闻爱好者小程序

传统美学“赋比兴”与图像叙事中的语言构境
以《匠人·匠心》系列纪录片为例
作者:汪振军 陈梦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9-03  点击量:2054次
【摘要】在传统美学视野下,“赋、比、兴”的艺术表达形式最早见于我国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后成为文学创作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而在电视媒介的写实纪录之中,“赋、比、兴”的表意方式带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美学特征也逐步融入现代电视节目的制作之中,其镜头的巧妙组合构成了节目内容表达的基本叙事语言。央视《匠人·匠心》系列纪录片通过平铺直叙,娓娓道来的镜头语言,使每一帧电视画面的意境突出而又余韵悠长。由此传统美学与电视美学相互融合,加深了大众传媒对受众感官心灵层面的影响,为观者展示出一幅富有诗意的生活美学图景。
“赋、比、兴”的修辞手法最早起源于《诗经》,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1980年前后,“赋、比、兴”的美学表达形式首次与影视理论相结合,香港浸会大学刘成汉教授提出了“赋比兴电影理论”,并在其著述中强调:“一个‘白日依山尽’的镜头会告诉你那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天空是什么颜色,那是怎样的山,气候及环境等等,这是影像与文字基本的分别。”[1]即是任何影像都超越纯赋体,二者都是在图像表达文字、意境的基础之上进行了艺术化表达。同样的艺术表达手法在纪录片创作中也有相似运用。倘若以赋作叙、以比成喻、以兴为象的艺术表达手法是构成诗性之美的基本需求,那么以镜头为语言、以光影为譬喻、以剪辑为意象的拍摄组合手法则是达成视觉镜像之美的主要途径,二者在美学的建构想象中都有着不谋而合之处。 2020年2月份以来,央视《探索·发现》栏目开设了《匠人·匠心》系列主题纪录片(以下简称“匠人系列”),通过分集展示的综合形式讲述了近百件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创意内容和制作工艺,向受众分享了藏匿于众多器物背后的非遗传承故事。从传播价值的角度来看,央视通过纪录片的形式展示非遗文化,有助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现代生活,实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改编千城百匠”是CCTV-10(科教频道)对匠人系列纪录片的主题剧集简介,其中,“改编”一词包含着电视修辞的描刻之意,通过以镜头为引、为叙、为喻,从而
立即购买,享受随时随地阅读的乐趣 ¥ 3.00
上一篇:郑州地区明清地方志文化传播及研究   下一篇:黄河非遗衍生品传播与经济开发协同

打赏

2018人打赏
全部评论 0
查看更多评论
新闻爱好者 2024年第4期 总第556期 出版时间 2024年4月 查看详细内容

Yaoyuan_lucky

  • ¥5
  • ¥10
  • ¥15
  • ¥20
  • 其他金额
支付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