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马上订阅 新闻爱好者小程序

三力合璧构筑精准化对农传播
作者:卫欣 林若野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6-25  点击量:2266次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开展,服务的“精准化”“精细化”成为中央政府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的具体表现。面对数字社会、风险社会、转型社会的挑战,农村地区的传播生态变得日益复杂,深挖社区治理力、提升平台创新力、涵养农民认知力,构筑精准、精确与可测的对农传播体系,不仅是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还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应有之义。通过组织、技术、教育的交叉赋能,培育既“有志”,又“有智”的新型农民,为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媒介化的方案。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先后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目标与“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把更多资源集中于基层”的号召,“精准”成为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路径,也是加强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的前提条件。精准传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传播效果研究,如枪弹论、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强大效果论。从国内文献来看,精准传播一词最早出现在广告领域,与精准营销、精准定位等概念紧密联系。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对“注意力”的争夺变得白热化,大数据、人工智能让精确、精密与可测量的传播再次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认为精准传播的本质,不是凭借现代信息技术,强化自上而下的“枪弹论”或“文化霸权”,而是要构建个性化、定制化的共享平台与协商机制。 对农精准传播是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精准化、精细化服务”的根本保障。然而,从数据、资源与环境三个层面观之,一些地区的“精准”仍然存在不少弊端。首先,对于农村居民的数据收集过度依赖爬虫软件,缺乏线下调研对线上数据的核实与补充,难以实现“点对点”的智能分发;其次,数字乡村建设进展缓慢,5G场景落地存在困难,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的特色文化资源数据库开放程度较低,没有真正形成全社会的资源共享;最后,提供农村公共信息服务的场所和设施比较单一,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错位。同时,消费主义与刻板印象在社会化媒体中盛行,
立即购买,享受随时随地阅读的乐趣 ¥ 3.00
上一篇:定位与视角:体育新闻记者的角色审   下一篇:试析体育元素在组织对外传播中的价

打赏

2018人打赏
全部评论 0
查看更多评论
新闻爱好者 2024年第4期 总第556期 出版时间 2024年4月 查看详细内容

Yaoyuan_lucky

  • ¥5
  • ¥10
  • ¥15
  • ¥20
  • 其他金额
支付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