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马上订阅 新闻爱好者小程序

新媒体时代亚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双向互动
青年野佛系冶标本解读
作者:赵智敏 梁 玉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4-06  点击量:4138次
【摘要】“佛系青年”作为新媒体时代亚文化的新表征,不仅包含亚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单向误读与归顺,也有传统文化反向于亚文化的引导与招安。以“佛系青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佛系”与“非佛系”青年的综合对比,概括出当代“佛系青年”所持态度及理念的主要特质;同时,从文化研究的视角探讨了“佛系”亚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研究缘起   “佛系”一词最早出现于日本。2014年,“佛系青年”在日本杂志上首次出现,用来形容“心思细腻缺乏积极主动”的食草系男。[1] 2017年《第一批90后已出家》一文火爆传播,“佛系青年”开始走红网络。“佛系青年”常“拿起保温杯,出门泡枸杞”,将“都行、都可以、没关系”奉为口头禅,这种所谓的“随缘”“看淡一切”“随意潇洒”的生活态度,一时引来社会褒贬不一的激烈争议。“佛系青年”群体在中国渐渐浮出水面,“佛系”一词也成为亚文化的新表征,引发学界的广泛关注。自2017年起,与“佛系青年”相关的研究呈逐渐上升趋势,约有两百余篇论文发表,这些论文主要着眼于“佛系”现象的成因和引导策略的探讨。 对于“佛系青年”的生活态度等理念,研究者褒贬皆有。有学者认为佛系青年的本质是一种消极的遁世主义和悲观主义生存论调,最终会走向虚无主义[2];也有不同看法,认为“尽管‘佛系青年’的出现打乱了主流文化对于青年的定义和希望,但是这何尝不是青年群体自我调整的一种方法”[3];还有学者秉持理解态度,认为“我们不必因为年轻人调侃自己是‘佛系青年’而惊恐万分”[4];更有学者将“佛系青年”定义为“新版‘被垮掉的一代’”,但态度非常宽容,坚信他们终究会成长为新时代的中流砥柱。[5] 站在不同的分析角度,学者们还对“佛系青年”出现
立即购买,享受随时随地阅读的乐趣 ¥ 3.00
上一篇:从娱乐至死到网络至死:新媒体发展   下一篇:传播意图生成的物质基础及其言说的

打赏

2018人打赏
全部评论 0
查看更多评论
新闻爱好者 2024年第4期 总第556期 出版时间 2024年4月 查看详细内容

Yaoyuan_lucky

  • ¥5
  • ¥10
  • ¥15
  • ¥20
  • 其他金额
支付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