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马上订阅 新闻爱好者小程序

时代洪流中“暖”与“痛”的珍贵映像
底层社会独立纪录片价值研究
作者:顾 晓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2-06  点击量:4303次
【摘要】独立纪录片自诞生之日起,似乎就与底层叙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观照的内容多在主流秩序之外,曾经一度有边缘化的迹象。但最近几年,一些聚焦底层社会的独立纪录片在新媒体平台和院线渠道上突然大热,这与它们关注的视角、表述的方式、情感的传递、价值观的倡导有着重要关联,也是独立纪录片向大众审美靠拢、亟待获得更大社会影响力的表现。在主流叙事的精品纪录片井喷式增长的映衬下,这类纪录片在数量上并不具优势,只是作为主流体系之外的补充。但从社会、情感、人文、历史的角度观照,它们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认真铭记的珍贵映像,是纪录片人对这个社会秉持的良心,其价值值得重新认定。
一、底层社会的非底层表达   “底层”一词源于意大利社会主义运动领导人安东尼奥·葛兰西的《狱中札记》,在中国特殊的文化语境中,底层主要指生存于社会或组织权力体系的底端,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处于被忽视的群体。[1]自中国步入市场经济时期以来,个人财富的悬殊造成社会阶层的急遽分化,到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进一步形成了阶层固化,阶层与阶层之间流动的通道越发狭窄。那么,占据人口大多数的底层百姓在社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存现实,这成为一些有深厚社会责任感的影像工作者思考观照的对象。特别是独立纪录片领域,从20世纪90年代新纪录运动兴起至今,30年的时间里,留下了对底层社会的频频观察与注解。但按照时间轴进行剖析就会发现,不同时期关于底层社会的纪录作品,在面貌和风格上是差异较大的,近年来的优秀独立纪录片呈现出了价值观回归主流的特征。 (一)记录的对象 当体制内的纪录作品热衷于描摹“庙堂之高”时,体制外的独立纪录片一直对“江湖之远”情有独钟,底层叙事甚至曾一度成为独立纪录片的独有“专利”。在新纪录运动伊始,纪录片对主流话语的反叛较为激进,这从它记录对象的选择上可见一斑:“性别认同,少数民族,残疾人群体,底层生活,矿工、性工作者、失地农民、打工者、吸毒者,规模更加扩大,涵盖的社会面极为广阔。”[2]这个圈层甚至往往与矿难、
立即购买,享受随时随地阅读的乐趣 ¥ 3.00
上一篇:老百姓的生活 总书记的牵挂   下一篇:基于视觉语法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

打赏

2018人打赏
全部评论 0
查看更多评论
新闻爱好者 2024年第4期 总第556期 出版时间 2024年4月 查看详细内容

Yaoyuan_lucky

  • ¥5
  • ¥10
  • ¥15
  • ¥20
  • 其他金额
支付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