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马上订阅 新闻爱好者小程序

媒介化社会与乡村振兴中的新媒体赋权
作者:张淑华 何秋瑶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1-04  点击量:4892次
【摘要】我国的农村、农业、农民问题长期处于产业结构和传播学研究的底端和边缘地带。在媒介化社会语境下,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媒体技术为乡村传播从传统走向现代提供了无限可能和契机。新媒体在乡村振兴中承担着农业信息传播责任,通过科普和知识传播为农民赋能,通过社会动员和政治参与为乡村赋权,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和综合环境提升等多种功能,有利于农村社会从传统快速转向现代化,但同时也要警惕技术官僚主义对乡村传播的嵌入。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这20字方针,不仅是为了加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同时也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农村和提升农民生活的幸福指数。而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就离不开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的参与。 一、从“农村已死”到“乡村振兴”:传播学视野中的乡村社会   一说起农村,人们就会把它和很多词汇联系起来,故乡、乡愁、恬静、美好,当然还有贫困、愚昧、落后、脏乱……按照英国学者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理论①,农村作为与城市对应的生产生活空间和一种综合性文化范式,它的发展和现状有着深厚的历史和现实成因。其中,媒介的参与和形塑是乡村社会发展与变迁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村、农业、农民都处于产业结构“鄙视链”的底端,饱受歧视和污名化困惑。在市场经济体制和城乡二元对立的发展框架下,农村被长期“选择性放弃”。“在城市的强势话语霸权下,异质的乡土文化体系由于经济力量的不足而在事实上失去了正当的权益和成为城市发展的‘陪衬’和牺牲品”,“他们成了被忽视、被歧视、被遗弃的一个‘超级’群体”。[1]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青年一代打工外出和人口流动的加剧,不仅使农村面临着“空心化”“劳动力断代”等经济危机,还有“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文化危机。有作家春
立即购买,享受随时随地阅读的乐趣 ¥ 3.00
上一篇:中华元典影视传播的实践创新与意义   下一篇:乡村网红的崛起与乡土文化的转向

打赏

2018人打赏
全部评论 0
查看更多评论
新闻爱好者 2024年第4期 总第556期 出版时间 2024年4月 查看详细内容

Yaoyuan_lucky

  • ¥5
  • ¥10
  • ¥15
  • ¥20
  • 其他金额
支付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