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马上订阅 新闻爱好者小程序

重启感官与再造真实:社会机器人智媒体的主体、具身及其关系
作者:谢新洲 何雨蔚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2-04  点击量:2052次
【摘要】人工智能与传播交融,所形成的新应用高歌猛进,将社会机器人智媒体这一新的物种推到了人类面前,然而,在理论探讨和关系梳理上却较为迟滞。从技术现象学、媒介化社会、后人类主义等理论出发,讨论技术推动下身体重回传播认知世界中所产生的配置感官与真实再造的问题,对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话语主体性和智媒体本质进行追问,进一步反思后人类时代具身化的媒介技术与人的关系。回溯媒体与人的融合从离身到具身的转向,赛博时代的具身传播问题,归根结底谈论的是人与媒介的关系问题,因此要对主体性和具身性加以深刻认识。
一、从虚拟到在场:身体回归交往世界   从马克思的世界交往理论开始,对传播的定义基本建立于精神交往及互动,当移动互联网融入生活,身体缺场的在线互动基本成为媒介化生存的重要特征。约翰·彼得斯探讨了对话与撒播之二元性,但是对于身体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缺席交流,却没有得到现实的回应。回归到麦克卢汉“媒介是人体延伸”,或是“延伸意味着截除”,当使用机器时,机器就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替代了原来的器官。[1]麦克卢汉所指的人,是具有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的人,技术造就了媒介千变万化的形态,也是在创造人类新的知觉方式。而基特勒将每一种媒介的发明,都看作是对人类身体感官的分割与重组,这为人机深度互动的未来奠定了想象的基础。 随着人工智能的崛起,技术加速了和人的融合进程,表现为技术更深、更广、更即时地嵌入身体,甚至出现了脱离生物基础的非人类身体。随着技术革新与人类对未知的想象与探索,机器人从工业、军事领域逐步渗透到人的生活之中。从网络化的线上交互转变到线下的具身化交融,机器逐步赋予更多人格化的特征。人与技术从而产生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融合、社会各领域中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融合、传者与受者等一系列的融合,一个大体的趋势是,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将会朝着社会性和进化性机器人发展。然而目前对于智媒体的具身性问题的探讨较为缺乏,更多集中在对
立即购买,享受随时随地阅读的乐趣 ¥ 3.00
上一篇:新闻、宣传、公共利益与市场   下一篇:政府治理突发事件谣言的策略

打赏

2018人打赏
全部评论 0
查看更多评论
新闻爱好者 2024年第4期 总第556期 出版时间 2024年4月 查看详细内容

Yaoyuan_lucky

  • ¥5
  • ¥10
  • ¥15
  • ¥20
  • 其他金额
支付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