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马上订阅 新闻爱好者小程序

“内圣外王”:论中华元典传播的双重性效果
作者:施宇 王怀东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4-06  点击量:4003次
【摘要】“内圣外王”是古代士子追求的修身立命的理想境界,实现这一境界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对元典的学习、领悟与传播。因此,中华元典传播的双重性效果可以概括为“内圣外王”。为剖析中华元典传播双重性效果的内涵和内生逻辑,现以中华元典对人和社会的影响作用为着眼点,以福柯的话语理论为理论框架考察中华元典传播作为一种话语实践,考察中华元典传播具有直接性和潜在性的双重效果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以及现实价值。
“历史就像一个文本,在这个文本中过去就像在一张对光线敏感的底板上存放了很多图像。”[1]中华元典作为一种历史文本,其中蕴含了中华文化的多样“图像”。基于对历史的考察分析,中华元典传播效果的直接性可以体现为“学而优则仕”的这种“学”和“仕”的直接关联,如“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潜在性体现在中华元典对人身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如“诚意、正心、修身”等,“身”即人的行为,“心”即人的精神。   一、元典的概念   学术界一般认为“元典”一词是冯天瑜教授首先使用的,学者孙友忠指出,“元典”作为一个整词,系冯氏自创[2]。他用“文化元典”的概念“以称呼各文明民族的首创性文本”[3]。有学者结合这一概念对“元典”一词给出定义:“元典”是指对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精神内涵及其发展流变产生深远影响的文献典籍[4]。中华元典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南宋理学家朱熹在《观书有感》一诗中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所观的“书”就是“四书五经”,也就是儒家元典。在历史传播的长河中,中华元典传播具有传播主体阶层性、传播渠道多元性、传播内容稳定性、传播对象广泛性、传播效果双重性等特征。本文将从传播效果双重性这一角度对中华元典传播理论与实践作深入探讨。  
立即购买,享受随时随地阅读的乐趣 ¥ 3.00
上一篇:论中俄媒介合作基础与发展前景   下一篇:断裂与弥合:“银发数字鸿沟”与人

打赏

2018人打赏
全部评论 0
查看更多评论
新闻爱好者 2024年第4期 总第556期 出版时间 2024年4月 查看详细内容

Yaoyuan_lucky

  • ¥5
  • ¥10
  • ¥15
  • ¥20
  • 其他金额
支付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