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马上订阅 新闻爱好者小程序

打造受众积极参与的“强磁场”
《许昌晨报》提升舆论引导力的路径探索
作者:王利辉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9-26  点击量:2390次
【摘要】面对当下媒介生态、舆论格局的深刻变化,传统媒体如何应势而动、乘势而上,抢占舆论高地?《许昌晨报》坚持以内容创新推动融合发展,以互动参与强化品牌建设,在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上不断探索,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全媒体时代,为报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与空前的挑战。作为一份地市级都市类报纸,《许昌晨报》遵循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通过记者进社区、组建摄友会等多种活动形式,在引导社会舆论、反映百姓生活、增强新闻互动、推动媒体融合等方面持续发力,形成了吸引受众积极参与的“强磁场”,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一、记者走社区 共唱大舞台

 

如今,媒介传播方式日趋多元化、碎片化,带来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海量信息,也引发了信息过剩、信息泛滥之虞。众声喧哗中,纸媒依靠自身品牌建设累积而成的公信力优势,是极其宝贵的“金牌”资源。以公信力为基础,扎扎实实把本地新闻、本土活动做好,方能扬报纸之长,补网络之短,凸显纸媒的独特优势。

李普曼在其所著的《舆论学》中写道:“无论何地出版的何种报纸,最终都要履行‘家乡的印刷日志’的功能。”[1]《许昌晨报》编委会清醒地认识到,一份走市场化道路的地方都市报,受众最集中的区域是社区,生存的土壤在社区,唯有放下“身段”、走进社区,与社区居民“同频共振”,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印刷日志”“精神伴侣”,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

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许昌晨报》设立了由精干记者组成的社区新闻部,深入开展“晨报记者走社区”活动,每天推出三到四个版面,分为《社区·热线》《社区·名片》《社区·人物》《社区·故事》等不同栏目,报道广大社区居民欲知、应知、未知的信息。

过去的一些人物宣传,为了呈现“高大全”的形象,虚造情节、人为拔高,无法让人信服,也难接“地气”。[2]而晨报社区新闻的采访和写作,致力做到以细节动人、以真实感人,让社区居民在版面上“挑大梁”“唱主角”,推出了“中国好人”程巧玲、蔡瑞云等一大批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身边典型。

迄今,晨报记者已先后走进119个城市社区,既挖掘好人好事、也反映民声民情,既记录小区巨变、也展现街坊文化,报道发生在社区居民身边的突发事、惊奇事、有趣事、感人事,读者反映“亲切、实用、有看头”。

社区大舞台活动,是“晨报记者走社区”活动的“升级版”。社区大舞台由《许昌晨报》牵头,与86个城市社区居委会结合,走入各个物业小区、楼栋庭院,搭起露天舞台,与社区居民共同联欢。每次社区大舞台,热心读者都与社区记者联袂,自编、自导、自演,精心谋划、精彩表演,在观众的欢声笑语中共享一道文化“大餐”、共度一段美好时光。

2016年年初以来,“家门口”的社区大舞台每周举办一次,迄今已演出100多场次。这一活动不仅让晨报记者实现了与居民面对面交流,锻炼了走基层的能力,更延展报纸与受众互动的空间,增进了读者对报纸的亲切感和信任度。

 

二、晨报摄友会 请你当“记者”

 

传统的纸媒是“点”对“面”的传播,这种单向度的传播,导致互动性的匮乏与缺失。《许昌晨报》发挥自身优势,瞄准大众的兴趣点,组建了晨报摄友会,让读者不仅能接收报纸信息,还能参与报纸的内容生产和视觉表达,进一步增强了报纸与读者的黏性和互动性。

智能手机的普及,使秀美图、随手拍融入人们的生活。2015年,晨报摄友会创办时,编辑部提出了不设“门槛”、不分性别、不问年龄、不论资历的“四不”原则,吸引摄影爱好者积极参与。如今,晨报摄友会已经发展了一支老中青兼备、各县(市、区)兼顾的摄影“大军”,会员总数已逾千人。

晨报摄友会成立后,《许昌晨报》通过开展一系列精彩活动增强与摄友的交流互动:邀请报社的专职摄影记者和社外的摄影名家定期开展摄影知识培训,组织前往具茨山、神垕古镇、花博园、鹤鸣湖等地进行采风活动,让晨报摄友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结交新友,感受到“家”的温暖。

图片的价值,在于直观、具体、真实。《许昌晨报》专门开辟了《摄友》《瞬间》等版面,为晨报摄友提供“表达空间”。在这些版面上,既有水系的风情、幸福的笑脸、社会的和谐,也有精巧的建筑、畅通的道路、锦簇的花海,还有老行当里的乡愁……“以图为证”,构成一幅幅城市生活的美丽画面。

专业的记者不能赶往每一个新闻现场,遍布许昌全市的摄友成了《许昌晨报》的“编外记者”,在一些重大活动中表现精彩。许昌市实施的水系环通工程完成后,“八大湖”碧波荡漾,成为市民休憩游玩的好去处。《许昌晨报》开设《为您推荐最佳摄影点》《你拍水系美景、晨报请你上头条》等栏目,以《许昌晨报》摄友为主体,定格“最美”瞬间,展示“兴水共享”所带来的震撼,让人充分感受许昌澎湃有力的发展脉搏。

如今的晨报摄友会,成了凝聚全市摄友力量的一根纽带、一座桥梁,打造了在全省摄影界都颇有名气的“许昌名片”。

 

三、拥抱互联网 创新无止境

 

“人人拥有麦克风”的时代,使传统媒体遭遇到一场“变局”。它是“危机”,也是“机遇”。《许昌晨报》以微博、微信等为依托,积极拥抱互联网,在媒介融合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在许昌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征程中,许昌市委把“打造‘好人之城’”作为文明创建的重要工作进行部署。《许昌晨报》通过精准策划,在报纸上开设《许昌好人》专栏的同时,利用《许昌晨报》官方微信推出了每周一期的“平民英雄榜”:这一榜单主要是将报纸上周刊发的好人报道进行归纳总结,不仅增设视频内容,更增设投票环节,请读者为心目中的“平民英雄”投票,每周评选“周英雄”、每月评选“月英雄”、每年评选“年度英雄”,并发放荣誉证书,给予物质奖励。来自身边的“平民英雄”,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许昌英雄’你投谁”的消息广为传播。这一成功经验还得到《河南新闻阅评》的充分肯定。[3]

城市里的大龄青年单身常常是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许昌晨报》结合青年人的特点,以微信为主要平台,开通了《晨报红娘》栏目,搭建桥梁当“红娘”。同时,通过与许昌市总工会、团市委等单位联合开展联谊会等形式,实现线上线下的互动,为年轻人觅得终生伴侣牵线搭桥。

截至目前,《许昌晨报》官方微信关注者接近10万人,每年都有多篇阅读量“10+”的文章,跻身河南省新媒体百强榜单。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沉淀多少真情。”《许昌晨报》坚守初心,锤炼“四力”,以新闻出彩为基础,以互动融合为手段,让“许昌故事”更动人,让“许昌声音”更好听,也让广大读者在共同参与中得到精神的满足和价值的体现。

参考文献:

[1]陈凯.分众时代:美国社区报的发展良机[J].海外新闻界,20098.

[2]刘正勇.社区报的传播力打造与平台构建[J].传媒,20188.

[3]艾胜利.以媒介融合推动地市报发展[J].中国地市报人,20169.

(作者为《许昌晨报》时政记者部主任)

编校:董方晓

上一篇:传统媒体的深度融合发展之路   下一篇:浅谈新时期广播时政新闻节目编排创

打赏

2018人打赏
全部评论 0
查看更多评论
新闻爱好者 2024年第4期 总第556期 出版时间 2024年4月 查看详细内容

Yaoyuan_lucky

  • ¥5
  • ¥10
  • ¥15
  • ¥20
  • 其他金额
支付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