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马上订阅 新闻爱好者小程序

在地讲述,全球抵达:地方媒体赋能国际传播的进路
作者:赵永华 邹宇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7-24  点击量:551次
【摘要】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背景下,以“地方”为视角探析地方媒体如何赋能国际传播成为重要议题。现通过梳理地方媒体在内容生产、话语创新与渠道融合等方面的实践路径,揭示地方在国际传播中展现的独特优势,同时指出地方媒体在资源失衡、表达陷阱与逻辑错位等方面面临深层挑战。最终提出通过语境锚定、资源整合与多层级协同治理三维进路,地方媒体有望实现从“地方资源”到“全球故事”的有效转译,助力推动国际传播能力提升。
    【关键词】
  • 地方媒体;国际传播;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一、引言:走向地方的国际传播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该任务不仅是国家意识形态工作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次涉及传播组织形态、运行机制与制度设计的系统性变革。[1]各级地方媒体机构正根据自身特色与资源禀赋,以更系统化、成建制的方式融入国家的国际传播体系,推动传播重心向基层延伸。地方文化的全球意义持续彰显,展现出国际传播实践由“中央—外宣”向“地方—共建”的结构性转向。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全国已建有国际传播中心的省级行政区中,超过两成已初步建成“省—市—县”三级联动的省域国际传播体系,超过四成建成“省—市”两级体系,呈现出明显的“下沉”与“纵深”发展态势[2]。这意味着地方国际传播不再仅限于辅助角色,而是逐步成长为具有话语能动性与叙事自主性的传播力量,成为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构建多层级、全方位的国际传播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建设路径看,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建设总体呈现出“中央协同、本地主导、资源融合”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依托中央级外宣力量、强化本地主流媒体运营能力,并共享融媒体中心资源。[3]与此同时,在主流
立即购买,享受随时随地阅读的乐趣 ¥ 3.00
上一篇:新闻传播学面临的学科危机与应对   下一篇:框架强化与情感动员:文物归国主题

打赏

2018人打赏
全部评论 0
查看更多评论
新闻爱好者 2025年第7期 总第571期 出版时间 2025年7月 查看详细内容

Yaoyuan_lucky

  • ¥5
  • ¥10
  • ¥15
  • ¥20
  • 其他金额
支付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