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双向度信息传播构想
以对斯洛伐克文化传播为例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0-13
点击量:1330次
- 收藏
-
微信版
【摘要】从全球化信息传播的视角,以学界对外传播有效信息渠道构建研究探索的新成果新理念为参照,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业态及其职能,依据国际受众对华态度和了解程度,将受众分为五种类型,据此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向度信息传播的价值,及其在远程“传播后信息”回流体系构建中具有的独特意义,并对国际远程信息回流的体系构建、人才铺设、多业态信息联动网络建设等提出参考建议。
- 【关键词】
- 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双向度信息传播;构想
2023年10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1],即确立了中华文化在新时代民族复兴伟业中的使命担当,中华文明在对外传播能力建设中的价值意义,也为业界提升国际传播效力、将文化传播与改善大外宣格局有机结合,提供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思路。
一、业界探索理论成果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谈到“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我们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深刻揭示了我国在国际传播中面临的“形象”困境、与内外信息流通“失衡”的状况。为此,传播学界展开了从学理到实践的有益探索,形成了不少研究成果。如柴钰茜、靳戈《重思国际传播“内外有别”——对丹麦不同语种涉华新闻的比较》[2],立足丹麦官方媒体视角,选取使用丹麦语的官方对内媒体“丹麦广播电台”及其官网,和使用英语的对外媒体《哥本哈根邮报》及其官网,通过丹麦对内、对外两种官媒在涉华问题报道时所采取的不同报道策略、态度、用词差异,揭示了西方国家国际传播的“内外有别”,也让我们从中看到信息回流的价值与意义,亦可为我国国际传播信息内外有别与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之借鉴
上一篇:媒介供给与文化记忆:黄飞鸿系列电
下一篇: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赋能古籍出版的
2018人打赏
会员登陆
热门排行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