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莱茵报》和《解放日报》的互文建构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0-10
点击量:1536次
- 收藏
-
微信版
【摘要】《新莱茵报》的创办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与确定,奠定了无产阶级办报的光荣传统。《解放日报》改版后明确了党报的“四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本研究以互文性理论为研究视野,对两份报纸展开话语分析,研究发现:立足于不同的纲领和方针,两份报纸将具有异质性的文本重新语境化。《新莱茵报》着力对新闻报道规律的科学运用,观点与立场寓于文本连贯性之中;改版后的《解放日报》调整内容的侧重,整体报道都符合党的思想路线以及人民群众的思想关切。以文本为线索,《新莱茵报》的实践经验投射于《解放日报》的字里行间,《解放日报》在继承与发展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延安范式”,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
1848年,《新莱茵报》的创办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与确定,成为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先声,为后来的无产阶级办报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赓续马克思主义报刊思想,中国共产党结合本土经验,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办报实践。1941年至1942年,《解放日报》创办、改版,标志着党的报刊理论走向成熟,并逐渐形成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两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报纸不仅见证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诞生与演进,更深刻烙印了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本土化发展轨迹。还原并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的办报实践,解读、参透历史新闻作品,对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新闻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新莱茵报》和改版后的《解放日报》,以“互文性”理论为研究视角。“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的概念最早由法国符号学家朱莉亚·克里斯蒂娃(JuliaKristeva)提出,她认为,“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与改造”。[1]互文性概念在被提出后就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再阐释。报纸对不同类型的文本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新闻文本的话语秩序(orderofdiscourse)反映社会环境的影响并随之发生变化。本文试图回答以下问题:第一,在两份报纸中,哪些社会事件或其他文本被转换为了报纸文本?这些文本是如何被整合和转换的?报纸试图构建怎样的社会观念
上一篇:“例证”还是“深入事实内部”?
下一篇:游戏作为媒介的全新升级:AIGC赋能
2018人打赏
会员登陆
热门排行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