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马上订阅 新闻爱好者小程序

战前狂欢组曲(1932—1937)
电影文化多元性与中国近现代大众文化之滥觞
作者:薄莎
来源:  发布时间:2018-10-28  点击量:2489次
【摘要】作为中国电影史上首个里程碑式的发展阶段,“1930年代电影”(这一概念在文中主要指的是从1932年至1937年间的中国电影)开创了中国本土电影自主性的探索之路。从传统史学视角来看,其艺术性方面的造诣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从文化视角来看,这一时期电影的制作、内容与宣传等方面所呈现出的多元性与现代化等具体特征,也使得其逐渐摆脱“旧市民电影”的范畴,更多地向大众文化领域靠拢,而后开始作为现代性的大众文化形态发挥其独有的社会功能,并最终演变为当代经典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1930年代电影;大众文化;现代性;多元性;商业化 “1930年代电影”毋庸置疑是百年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关键性节点,这个影史概念一般倾向于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电影运动结合起来。例如,钟大丰与舒晓鸣合著的《中国电影史》一书中,就明确认为所谓“30年代电影”,即专门指从1932年左翼电影运动兴起,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五六年中,中国电影出现的一段空前繁荣的局面;[1]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与此同时,以资产阶级为立场的新文化所主导的电影(“新市民电影”)及其相关艺术文化的探索和人文情怀的追求也大致兴起于这个时期,也是当时中国电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影多元文化的引领带动背景下,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本土大众文化也发轫于这短暂的五六年之中,并初具一定的系统性与规模性——
立即购买,享受随时随地阅读的乐趣 ¥ 5.00
上一篇:大革命时期工人报刊的内容特色与编   下一篇:戏曲传播中的文化认同

打赏

2018人打赏
全部评论 0
查看更多评论
新闻爱好者 2025年第7期 总第571期 出版时间 2025年7月 查看详细内容

Yaoyuan_lucky

  • ¥5
  • ¥10
  • ¥15
  • ¥20
  • 其他金额
支付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