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策奖获奖作品《雪崩》为什么引起新闻界震动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4-06-20
点击量:5777次
- 收藏
-
微信版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陈力丹教授和向笑楚、穆雨薇同学最近就去年获得普利策新闻特稿奖作品《雪崩:特纳尔溪事故》(Snow Fall:The Avalanche at Tunnel Creek)进行了专题讨论。该作品[1]报道了16名滑雪爱好者遭遇雪崩的经过,在报道技术上颠覆了传统报纸的新闻呈现方式,把文字、音频、视频、动漫、数字化模型(DEM)、卫星模型联动等集成,发表在《纽约时报》的网站上。引起关注的当然不是报道的内容,而是它将各种网络传播的新技术运用于报道新闻。
陈力丹:《雪崩》到底是怎样一个报道?为什么后续会引起大量关注和褒贬不一的评价?从新传播技术对传统新闻报道影响的角度看,未来新闻报道的形态将向哪个方向发展?《雪崩》是否能够代表未来新闻报道的发展方向?这里请两位同学对此做专题讨论。向笑楚同学用文字介绍这一新型新闻作品的特征和展现方式,穆雨薇同学则论证这一作品的问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向笑楚:《雪崩》的展现方式与制作团队
打开这个作品的新闻网页,呈现在眼前的首先是全屏循环播放的积雪滚落下山坡的视频,往下滑动页面,文字穿插于视频、照片和信息图之间。颠覆性的新闻呈现方式背后,是整个新闻制作团队之间的默契配合,因此这个普利策特稿奖不单属于组织者约翰·布兰奇(John Branch),还应该属于整个团队。这个新闻奖不同于一般的奖项,它引起新闻界的震动,使未来新闻的
上一篇:试论时尚传播中的媒介功能
下一篇:从网络传播的阶层分化到自媒体时代
2018人打赏
会员登陆
热门排行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