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介的外部性与治理路径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6-01-20
点击量:3471次
- 收藏
-
微信版
【摘要】社交媒介具有显著的外部性并表现出效用递增、有所偏向、圈层裂变等特征。社交媒介正负外部性相伴而生,民主与民粹、自我与异化、丰盈与虚无、豁达与狭隘是其典型体现。治理社交媒介外部性主要有政府干预、市场完善、司法规制、行业自律、公共教育等基本路径。
- 【关键词】
- 社交媒介;外部性;民粹;异化;虚无
外部性(externalities)又称溢出效应,指“企业或个人向市场之外的其他人所强加的成本或利益”[1],亦即某种行为在市场交易之外有助于或有损于其他人的利益。这一概念由英国经济学家、新古典学派创始人马歇尔率先提出,“福利经济学之父”庇古首次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如今,外部性的影响早已超出经济学范畴,在更广泛的领域得到认可,其内涵亦扩展为“主体未全面考虑自己行为对他人影响的一种现象”[2]。
一、特征鲜明:社交媒介外部性显著
社交媒介特指以社会交往为主要特征或首要功能的网络媒体形态,如QQ、微博、微信、论坛等。马克思多次谈到人是“喜爱交往的存在物”,“有和同类交往的需要”;恩格斯也指出“人们从一开始,从他们存在的时候起,就是彼此需要的”。[3]由于与人性的高度契合,社交媒介发展迅猛。以微信为例,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微信月活跃用户达到5.49亿,覆盖90%以上的智能手机;25%的微信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30次,55.2%的微信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有接近一半的活跃用户拥有超过100位微信好友。[4]
社交媒介虽然具有很强的私人性,但其传播内容、接受群体、社会效果等,又具有显
上一篇:社会性突发事件网络“扩音效应”的
下一篇:后喻文化:信息时代的文化反哺
2018人打赏
会员登陆
热门排行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