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类视域下科幻电影的具身化表达研究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7-24
点击量:524次
- 收藏
-
微信版
【摘要】后人类视域下,科幻电影展现了“智能体”与人类主体的交互过程,并主要体现在三重维度之中:在媒介层面,技术作为权力载体展现出了人与技术的互惠关系;在机能层面,人工智能体、赛博格等“智能体”形象突破了传统物性的束缚,重塑了身体感知;在心智层面,智能主体的“心智化”发展引发了人们对认知意识与生命哲学的深层反思。这一系列具身化表达不仅重塑了人机边界,也对人类未来的生存图景提出了思考与回应。
- 【关键词】
- 后人类;科幻电影;具身化表达;人工智能;智能体
现如今,随着由身体改造观念而出现的脑机接口、赛博格有机体、基因编辑以及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等革命性技术的诞生,科幻电影中的“后人类智能体”在技术的媒介层面、身体的机能层面和认知的心智层面呈现一种感性的身体经验,这使得观看科幻电影的过程是高度具身化的,因为观众依靠感官来感受影片内容,更关键的是身体扮演了心理模拟的中介角色,深入感知影片中虚拟世界的人物、情感和行动。[1]正如学者维维安·索布切克在“电影身体”概念中强调了电影中“实体化身体”的鲜活物质特性,指出电影身体通过“具身化”方式与外界实现互动。[2]因此,科幻电影中后人类智能体“具身意义”的表达不仅挑战了人类对工具技术性的固有认知,更暴露出社会体制结构在技术突进之下所面临的深层风险与伦理困境。本文所提及的“智能体”皆指“后人类智能体”。
一、媒介层面:基于“互惠”关系的技术权力表征
复旦大学孙玮教授指出:“当今媒介技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技术发展已经使得媒介全面侵入主体,使用媒介成为人们的基本存在方式,人类文明进入‘媒介化生存’阶段。”[3]科幻电影中的“智能体”作为象征人类技术权力的媒介载体,其既是人类能力的延伸与强化,又是人类意志的附庸,同时也潜藏着异化可能,折射出“媒介化生存”阶段人类与技术之间的互构与博弈。
上一篇:竞速文化的情感体验:网络微短剧的
下一篇:《北华捷报》与孙中山媒体形象的建
2018人打赏
会员登陆
热门排行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