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智过人”时代,人机该如何共处?
AI时代的人文主义迷思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7-24
点击量:546次
- 收藏
-
微信版
【摘要】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其核心问题可以凝练为人工智能发展进程中“机器的人化”与“人的机器化”悖论及对由此产生的人类主体性担忧。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和走向“机智过人”,人的主体性和以文科专业为代表的人文精神的消失是当下普遍焦虑的社会问题。在这场人机互动、人机博弈中,要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应建立人类主体核心论、全程管理规范论、工具定位不变论、AI有限发展论等基本原则,确保“科技向善、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向不会发生偏离和人的主体地位不被挑战。
- 【关键词】
- 人工智能;教育;人机共处
2025年4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人工智能发展和监管发表重要讲话。他提出要“全面推进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赋能应用,完善人工智能监管体制机制,牢牢掌握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主动权”,强调要“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发展”。①
从2017年国务院下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人工智能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各地纷纷推出详细发展规划,到此后的AR和VR、元宇宙、到以ChatGPT和DeepSeek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不断迭代发展,再到最近的“夸父”等人形机器人发布,人工智能从理论到实践到产业发展,均处于急速发展状态,产品众多,但争议也多。人工智能发展如何才是有益、安全和健康有序的,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
一、人工智能崛起,“人”的消逝?
2025年4月给中央政治局讲人工智能的西安交大郑南宁教授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专家将领域知识和规则交给机器去搜索的专家学习系统阶段、将事先定义的特征和答案交给机器去学习的特征工程阶段、将原始数据和标签交给机器利用深度神经网络让机器自动学习阶段和人类只需要将任务和目标交给机器、机器就可以像人类一样感知和理解世界的“通用人工智能”阶段。郑南宁教授在肯定AI的建设性价值之后,也进一步提出,
上一篇:奇点临近,未来已来
下一篇:数据效用与隐私保护的平衡:算法推
2018人打赏
会员登陆
热门排行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