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强化与情感动员:文物归国主题短视频的国族想象建构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7-24
点击量:545次
- 收藏
-
微信版
【摘要】围绕中国海外流失文物归国的网络视听创作已成规模化传播现象。现以框架理论为基础,研究抖音平台文物归国主题短视频的国族想象建构。以“受难—复兴”叙事为核心框架,该类短视频激活殖民创伤记忆与归国愿景塑造的民族复兴象征性事件,通过公共与私人叙事交织实现国族认同的个体化下沉,借助多样符号将流失文物转化为国家民族的复合型文化隐喻。短视频采用“隐喻统合”策略,将文物物理位移升华为文化主权断裂的集体记忆,借“文物拟人”具身叙事激发情感共鸣,形成官方文化主权叙事与民间亲情叙事的协同效应。文物归国主题短视频的创作与传播,既要警惕媒介框架的认知遮蔽,更应探索技术赋权叙事创新,使“文物回家”数字展演成为通向历史真相与
- 【关键词】
- 框架理论;文物归国主题短视频;国族想象;国族认同
一、研究背景与方法
文物是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国族情感的具象凝结,海外流失文物更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和政治意涵。2023年8月30日,网络短视频《逃出大英博物馆》上线抖音等网络视听平台,以“文物拟人”的策略引爆传播,单集播放量破3亿。“文物归国”相关话题标签下的短视频播放量破亿次,弹幕互动超百万条,创作主体涵盖官方媒体、自媒体博主及普通网民,观众覆盖各年龄段网民,尤其吸引年轻群体参与二次创作(“二创”)和跨国声援。文物归国主题短视频让更多公众关注到中国海外流失文物的现实处境,形成“呼吁将非正当渠道所获得的中国文物无偿归还中国”[1]的传播热潮,让流失文物成为全民性国族想象的文化符号。
“想象的共同体”理论[2]揭示,现代民族国家认同本质上是传播媒介与集体想象共同作用的产物。在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需要在国族想象基础上达成一种走向凝聚的国家构建和民族认同”[3]。国族想象的核心,在于构建超越具体文化差异的民族同一性认知框架。因此,国族想象是特定时空与环境中的主体对国家民族的制度、特征、实力和对国家民族与自我关系的认知与想象。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必然伴随着对文化主权的追寻,文物正是文化主权的重要表现物[4],文物的跨国流转由此构成民族历史叙事的关键要素。当文物遭遇掠夺与流散,其物理位移便隐喻着文化主权的断裂,流失文物的
上一篇:在地讲述,全球抵达:地方媒体赋能
下一篇:基于自然语言处理(NLP)的网络谣言
2018人打赏
会员登陆
热门排行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