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想象与脱敏:网络视频举报现象的监视表征及其伦理审思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5-06
点击量:579次
- 收藏
-
微信版
【摘要】以视频为主要信息呈现形态的网民个人网络视频举报现象已经成为网络传播的热点问题。网络视频举报现象是一种围绕视觉监视与网络舆论监督的新兴社会文化实践,从后全景敞视主义视角探讨网络视频举报现象中视觉监视的现实表征,并对其可能带来的伦理风险进行审思。网络视频举报现象呈现“流动监视”“想象监视”与“脱敏监视”的表征样态,可能带来“道德情感缄默”“社会共识撕裂”以及“隐私钝感显化”的伦理风险。
- 【关键词】
- 网络视频举报;后全景敞视主义;液态监视;舆论监督
近年来,网民个人网络视频举报事件频发,成为一个值得重视的网络传播现象。网络视频举报是指当事人以真人出镜的形式制作网络视频在网络平台揭露与检举违法违纪或违背伦理道德问题的行为,目前已经成为公民个体行使舆论监督权以及表达个人利益诉求的一种手段。相较于传统举报形式,网络视频举报除了能够瞬间引发网友对举报事件展开围观之外,也将举报者本人的言行表达与身体形象作为被凝视的对象。进而言之,在现代性社会中,视频举报所形成的围观场域不仅造就了双重监视对象,还形成了流动性的复杂监视景观,即围观者不仅将视线投射到了举报视频中直接呈现出来的人物与事件上,还借由流动性的监视场域将余光对准了其他同样正在围观的个体。因此,网络视频举报现象中的视觉监视景观已经从基于“举报者—被举报者”的单向且以举报者为主导的二元对立关系转变为基于“液态与流动”的弥散性监视实践。
齐格蒙特·鲍曼和大卫·里昂用“液态监视”来表示这种基于“后全景敞视主义”的流动与泛化及其附加而来的监视运作机制所展现出的隐蔽化和高效化。[1]这意味着在现代社会中,视觉监视已然呈现出了全新的表征样态。在笔者看来,网络视频举报现象中的视觉实践自然就涉及现代性的监视结构及其对个体层面的微观运作。因此,考察网络视频举报在其间的运作机理,并对其可能带来的伦理风险予以审思,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性视觉监视的基本内涵,为开展网络舆论监督工作提供理论与现
上一篇:融媒体时代区域形象传播的创新理路
下一篇:“TikTok难民”现象透视:用户—平台
2018人打赏
会员登陆
热门排行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