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部落文化到媒介社会:民族志的物质性转向及意义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1-27
点击量:2099次
- 收藏
-
微信版
【摘要】作为人类学的核心方法,民族志在被引入传播学领域的过程中经历了两次重大转变: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初期,芝加哥学派将其从人类学领域引入传播学领域。它挑战了实证主义范式,以建构主义立场发掘观察数据的意义。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后期,以丹尼尔·米勒(Daniel Miller)为代表的学者们倡导“物质性转向”,促使民族志把研究焦点从文化符号转移到技术的“物质性”方面。方法论的嬗变暗示了人们对“传播”的认识论立场发生改变。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以及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媒介是人的延伸”的隐喻正在实现,民族志为研究“人和技术交互”提供了量化分析和理论批判之外的第三条路径。
- 【关键词】
- 民族志;物质性转向;人机关系;文化表征;媒介技术
一、引言
民族志(Ethnography)是马林诺夫斯基开创的一种人类学研究范式。从词源上看,“ethnos”意为“人群”或“民族”,而“grapho”意为“书写”。因此,对特定族群的书写和描述是民族志的天然“领地”。传播学在方法论层面博采众长并不奇怪:比如拉扎斯菲尔德偏爱使用的问卷调查法来自社会学和心理学,而用来阐释新闻话语的批判性话语分析则源于费尔克拉夫的语言学旨趣。相对其他“舶来”的方法,民族志在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引起的争议最大,受到的关注最多:支持者们将它视为走出“方法失灵”困境、解决学科合法性危机的“良方”;反对者们则指出讲故事不等于学术研究,学者不应对冠以民族志之名的叙事抱有太大的好奇。[1]无论如何,民族志方法在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当中的比重确呈上升趋势。自2003年郭建斌的博士论文《电视下乡:社会转型期大众传媒与少数民族社区——独龙江个案的民族志阐释》问世以来,可检索到的使用或阐述民族志方法的期刊论文达1000多篇。[2]新闻室民族志、网络民族志、自我民族志等一切带有“民族志”字样的方法似乎都被默认为新闻传播学可用的研究方法,以至于几乎没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新闻学科可以理所当然地使用民族志?
“为什么可以使用民族志?”包含两个层面的问题:其一,民族志方法具有强烈的学科属性——人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它的核心价值
上一篇:河南海外形象构建的问题与路径
下一篇:封面人物·陆小华
2018人打赏
会员登陆
热门排行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