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系列短视频打造网络传播新路径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0-13
点击量:1603次
- 收藏
-
微信版
【摘要】中原大讲堂微博“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系列短视频以阐释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旨。在选题方面精研细究,挖掘中原文化饱含的时代价值;在传播载体方面探索创新,不断适应新媒体传播规律;在内容方面精益求精,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中原大讲堂不仅对短视频赋能传统文化科普进行了有益探索,而且开辟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网络传播新路径。
- 【关键词】
- 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网络传播;中原大讲堂
尽管网络视频作为影像并非新媒介,被称为“视频化社会”的时代却刚刚到来。已有研究总结出了社会视频化的表现、特点。譬如视频与社会各领域更深度地进行融合,传统的单向传播关系以及万物之间的关联方式被重构,视频正成为智能时代与深度媒介化时代信息传递介质的基本形式。[1]目前视频技术对个人生存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显著且积极的影响得到了研究者们更多的关注与强调,然而从媒介本质角度上看,社会视频化的影响往往更加复杂、隐蔽且深远,却容易被基于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人的认知能力所简化、忽略、遗漏,其运作本貌甚至不可被完全认知。若想全面且透彻地考察视频化社会之于个人生存与社会发展影响之真相,还需更加学理地对视频化社会开展一种更为本体论式的、宏观而抽象的考察,以把握社会视频化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与发展规律,从而探究其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以期真正揭蔽视频化社会之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
一、存在即感性:感性直观的遍在性证明
视觉文化是指“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2],由此可以得知,影像的本质是由感性决定的;而感性之本质,又根本由意识之本质所决定。麦克卢汉提出“媒介是人身体的延伸”时认为,媒介链条上最后一个环节是“言语”[3],换言之,媒介皆是身体向外部世界之延伸,最贴近身体的媒介是言语(口语)。但事实上,意识是特殊的媒介,是一切现象得
上一篇:智慧经济时代新媒体传播对新闻价值
下一篇:存在即影像:康德先验哲学视角下社
2018人打赏
会员登陆
热门排行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