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马上订阅 新闻爱好者小程序

《作家》期刊的转型方式探析
以“创作谈”的编辑实践和传播策略为中心
作者:刘竺岩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8-13  点击量:4713次
【摘要】“创作谈”的编辑实践和传播策略创新是1980年代《作家》杂志转型之缩影。首先,关于“创作谈”的编辑姿态由俯视转向平等,摆脱了“谈经验”功能,让“创作谈”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其次,它的议程设置方式立足于对话,以期刊为主导,在作家与批评家的互动中形成议题;再次,它的传播思路以经典化为核心,使议题始终居于议程舞台的中央。这种编辑实践和传播策略也为当下文学期刊的新媒体转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
当前,随着纸质媒介受到互联网媒介的冲击,文学期刊正在遭遇危机,它既需要在宏观上走向媒介融合,也需要在微观上调整编辑与传播的策略。《作家》是1980年代文学期刊的核心之一,系1983年由《长春》更名而来。更名仅6年,《作家》就以扶持文学新人、推举青年作家著称,被认为克服了地方刊物的天然局限,影响扩散至全国,更获得了“南有《收获》,北有《作家》”之赞誉。[1]“创作谈”的创新是透视《作家》成功转型的窗口之一,这不仅是基于文学方面的考量,更体现了期刊在传播意义上的转型思路。本文聚焦于《作家》的转型,在议程设置方式层面观照其编辑实践和传播策略,从编辑姿态的转变、立足于对话的议程设置方式,以及作为文学作品传播新思路的经典化这三个方面讨论《作家》的转型方式。   一、从俯视到平等:《作家》的编辑姿态转变   议程设置理论的前身可以追溯至沃尔特·李普曼的《舆论学》,它是始终关注公众接受新闻话题及其反应的理论,认为媒体必须“抓住公众的注意力”[2],才能影响舆论。这与《作家》的转型思路不谋而合。新世纪以来,无论是学者还是编辑,都倡导期刊要形成“平等、开放、个性的编辑风格”[3],显然,更广泛地被读者接受、进而影响舆论是一个重要目的。其实早在1980年代,由于公众普遍关注文学,《作家》就敏锐地把握住了作为情感结构的“文化热”,
立即购买,享受随时随地阅读的乐趣 ¥ 3.00
上一篇:比较视域下我国有声书业发展研究   下一篇:民国期刊的科学传播理念和实践探赜

打赏

2018人打赏
全部评论 0
查看更多评论
新闻爱好者 2025年第5期 总第569期 出版时间 2025年5月 查看详细内容

Yaoyuan_lucky

  • ¥5
  • ¥10
  • ¥15
  • ¥20
  • 其他金额
支付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