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造的“真实”:Sora的叙事逻辑及其伦理边界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7-29
点击量:1557次
- 收藏
-
微信版
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更迭演进,生成式AI(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渐为大众熟知,代表其最新发展方向的Sora不仅在数据分析、知识传播等实践之维大放异彩,也以拟真性、适应性的交互式叙事风格构造出奇观式的技术想象,显露出由工具性使用向自主生成不断接近[1]的鲜明表征,被视为变革文化结构、传播生态乃至社会机制的强力引擎。同时,Sora创设的视觉影像并非是对现实生活世界的简单复制与粘贴,而是以数据与算力为基础,经由叙事桥梁将人类寄寓在文本中的想象力转化为即时可得的视觉盛宴,见证了生成式AI从“复刻”到“创造”的历史性转换,但随之而来的真伪之辩、记忆危机、AI焦虑等又呼唤着对其伦理边界的酌量。那么,在仰赖底层技术架构之余,Sora的叙事逻辑及其价值有何独特之处?如何规避其叙事伦理困境并重铸伦理边界?对上述问题的理性思考既是对新技术保持审慎态度之需,也是真正将技术嵌入现实之要。
一、文本、时空与主体:Sora的叙事逻辑
Sora的诞生不仅重新定义了生成式AI的技术极限,也是对后者叙事逻辑的超越。ChatGPT等可依据文本指令及会话语境[2]进行内容创作,然而其生成的答案本质上是对既有数据资源的整合凝练,基于现实的归纳与生成构成其叙事底色,而Sora呈现的完整、生动的故
2018人打赏
会员登陆
热门排行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