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意象在微纪录片中的文化呈现与展望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6-27
点击量:2441次
- 收藏
-
微信版
【摘要】城市微纪录片的创作者们从主流文化、地方文化、草根文化的视域,对数千座城市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进行了视觉的抽象表达和再现。优质的城市微纪录片以其独特的记录性和艺术性进行主流价值观传播,凝聚我国政治、文化、民族、国家的认同,堆积城市文化记忆的碎片,建构了城市身份的认知,这些城市微纪录片以国家电子相册、地方电子影像志、城市电子日记的形式进行文化呈现。
微纪录片的兴起带动了众多的PGC和UGC去摄制、记录脚下和远方的城市。这些城市题材的微纪录片展现了图像文本时代的城市意象范畴:城市景观、美食、人文风情等,构成了城市意象的外核,其内核由城市精神和城市文化组成。创作主体从自身的圈层、立场出发,用微纪录片对一座座城市进行了文化的电子“微”呈现。
一、微纪录片中城市意象的呈现
在对数千座城市的记录中,众多的创作者从主流文化、地方文化、草根文化的视域对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进行了视觉的抽象表达和再现。
(一)主流文化
主流价值观反映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道德的基本取向以及国家主流社会的意愿。[1]在众多短视频类型中,微纪录片以其独特的记录性和艺术性成为进行主流价值观传播,凝聚我国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增强“四个自信”的重要载体。
1.微叙事讲大中国的城市故事
用微叙事来进行国际化讲述,北京市早在2008年就做过新颖、大胆、开放的尝试:2008年2月,5位国际导演拍摄北京短片,包括法国导演帕特利斯·勒孔特的《北京印象》,意大利导演吉赛贝·托纳多雷的《重聚》等。5部片子的长度都是5分钟。2022年,微纪录片《从长安到罗马》以中国故事的国际化讲述,对两座千年城市的经贸、文化、社会、音乐、建筑等进行“微纪录
上一篇:从消解到赋能:新媒体传播对主流舆
下一篇:培育“韧性”:返乡创业青年的平台
2018人打赏
会员登陆
热门排行
查看更多评论